分类:地区>>安徽>>安庆市
问题描述:
湖北有一城市要宜城,为什么安徽的安庆市也叫宜城?
解析:
安庆具有悠久的历史。潜山薛家岗和市郊张四墩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见证了安庆的祖先自古就生息、繁衍在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东晋诗人郭璞说“此地宜城”,故别称“宜城”。南宋绍兴年间置安庆军,始得名“安庆”,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始筑安庆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为安徽省省会所在地和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徽就是“安庆”和“徽州”首字的合称。因安庆境内有座皖山,又有皖河绕流其间,春秋时期这里曾有过一个皖国,安徽简称“皖”即出于此,因此,人们常说安庆为安徽之源。
安庆是戏剧之乡。清乾隆年间,发源于湖北黄梅的黄梅调传至安庆后与本地方言相结合,经严凤英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继承与发扬,逐渐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剧种一一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等著名曲目脍炙人口,深受海内外广大戏曲爱好者的喜爱。乾隆年间,安庆四大徽班晋京演出,深受京城皇族及百姓的喜爱。徽班领袖程长庚融昆曲、汉调等剧种之长,创造了国粹艺术——京剧,而被誉为“京剧鼻祖”。
安庆是中华禅宗圣地。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至唐宋年间,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中华禅宗开山鼻祖二祖慧可受达摩心法只身南下司空山,开宗立派,三祖僧璨完成了禅宗的理论体系。至今安庆境内仍留有二祖禅堂、三祖寺和迎江寺等诸多的佛教活动场所。
安庆是中国较早接受现代文明的城市之一。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云集了诸如徐寿、华衡芳、李善兰等中国一流的科学家,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安徽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都诞生在这里。
奇山秀水、交通便捷
安庆自然景观秀丽。有雄奇灵秀的古南岳——天柱山,长江绝岛——小孤山,海上蓬莱——浮山,南国古长城——白崖寨,蜿蜒似龙——大龙山,高山平湖——花亭湖,避暑胜地——妙道山和城中翡翠——大湖等旅游区。全市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5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l处,省级风景名胜区6处以及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是八百里皖江北岸唯一的一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安庆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有“万里长江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这里曾发生过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等著名战役。今天的安庆已成为皖西南及华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长江流经安庆段达260公里。民航已开通到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温州、厦门、景德镇等地航线。合九铁路连通南北,沪蓉高速横贯东西,沿江铁路即将修建,安庆人民百年的大桥梦已成现实,长江天堑变通途。
发展较快、前景广阔
安庆发展较快,前景广阔,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境内地貌多样,气候温和,现代农业发展潜力很大,是长江中下游闻名的粮棉油、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基地。工业已形成以石化、轻纺、机械、建材等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崛起了安庆石化、华茂股份、环新汽配、海螺水泥、全力液洗、鸿润羽绒等一批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是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学工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纺织加工业基地。安庆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出口商品达200多种。“九五”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市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随着我国开发开放的重心由沿海向沿江和中西部推进,安庆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继续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富民强市作为第一目标,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优化环境作为第一突破,大力实施“追赶式前进,跨越式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市经济史加发展,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生活更加殷实,努力把安庆建成长江流域重要的区域***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现代化综合性大城市.
厦门的由来
厦门以前是一座孤岛,古时交通不便,所以到唐朝以前厦门一直是一座无名岛屿。唐朝开元至天宝年间,大陆陈、薛两大姓氏汉人先后渡海入岛。陈氏族人住南边,薛氏住北边。
厦门由“下门”雅化而来,“下门”之名,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城之前已经存在。“门”是地名的通称。古时船户、渔民把江河入海处有山崖的地方,形象化地称之为“门”。“海门”在九龙江进入厦门港海域这间,往下到鼓浪屿和厦门岛,是海潮进出的通道,像护域河河水进出的门,也就是“濠门”。“濠门”以下的一个门叫“下门”。1935年4月,厦门正式设立厦门市,成为福建省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以前看过一本《朱熹传》,书中有记载朱熹曾任同安县知,当时同安县管辖的厦门只是个小海岛,估计没正式名称。明朝朱元璋派他的大将周德兴驻防闽浙,在福建修建很多海防卫所,如今尚保存完好的惠安崇武古城跟厦门卫所都是那一批同期修建设立的。为便于军事管辖,取名厦门,意思是国家大厦的门户。明末清初郑成功驻兵厦门跟清朝对抗,把厦门老城区取名思明,意思很明显就是想恢复大明。清末厦门被西方列强纳入通商口岸,他们纷纷在厦门的鼓浪屿岛上修房驻扎,于是鼓浪屿有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名头,这次鼓浪屿申报世遗成功跟这些老式欧美建筑群的关系很大。解放战争时,解放军是乘坐小渔船攻下厦门岛,那时还想一鼓作气把厦门岛的外岛金门岛也拿下,可惜兵败。解放后,为早日解放台湾,铁道兵修建鹰厦铁路,把厦门岛和集美之间的海沟填成海堤,火车能直接开进厦门岛。此后厦门成为半岛,不再游离大陆之外。厦门的大发展归结于改革开放,1982年邓公视察厦门,不久中央就批准设立厦门特区,从战争前线变为改革开放前沿。明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厦门的巨变
就是一个很好的缩影!
看到很多人以讹传讹,还是来说一下。
厦门岛最早叫嘉禾屿,是因为这个岛屿种植稻谷出现一株多穗所以叫嘉禾。从唐的陈氏开垦开始这个名称就慢慢流传了,从而成为固定称呼。
到了明朝事情有了变化,洪武年间为了海防需要,朝廷在嘉禾屿上设置了中左千户所,并筑一城来做拱卫之用。而这座城是级别很小的卫城,所以面积很小坐落于嘉禾屿上一个叫厦门社的地方上。而这座城官方叫法是中左千户所,民间因为在厦门社的地盘上就叫他厦门城。这个民间的叫法到了万历年间就被注到同安地图上了,不过这个岛的名字还是叫嘉禾屿,而卫城才叫厦门城。
到了郑成功时代在嘉禾屿上设置了思明州,厦门城仍旧是一个如崇武古城那样的小卫城,仍旧是不上台面的名称而已。嘉禾屿归清朝以后清朝取消思明州的叫法,改称禾山。
到了雍正年间设置了军事机构台厦兵备道,驻地厦门城。这个时候厦门这个名称才真正站上历史舞台而入典册。随后成立兴泉道,道治从莆田迁到泉州府城再迁移到嘉禾屿的厦门城内,使厦门城成为延续到清朝末年的军事组织兴泉永道的道治所在。这段时间厦门城扩大了地盘,成为嘉禾屿筼筜港与五老峰之间那片区域的统称。这个时候民间也有将这个岛叫厦门岛,但实际上厦门这个名称还是厦门城及周边街道和港口的称呼而已。
而五口通商口岸的签订则正式将这片区域定名为厦门港,而这个岛也正式叫厦门岛。而民国五年后,南路道更名为厦门道,道治设厦门城治理兴泉两府地界。因港兴因道治而旺从而给了厦门快速发展的机会。1927年国民政府取消道州府的管理体系,但是厦门因为之前打下的基础仍旧快速发展,到了1934年国民政府在此设立了福建省第一个市政府,厦门市。不久厦门沦陷,厦门岛被日本窃据。1949年厦门解放后仍旧是按照独立市建制,1958年划同安入厦门,在70年代同安在晋江地区与厦门市之间转换了一圈,之后厦门的辖区就没再大的调整。
而1997年之前厦门人的厦门还一直是历史上那个厦门,就是厦门港起到中山路不跨文灶和筼筜港的那一小片区域,其他地方其实都还是习惯叫禾山。
而网络上经常有说法说因为在海门岛下游,所以叫下门岛后雅化成厦门。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因为这个岛一直叫嘉禾屿,而厦门是那个城的名称。一个城怎么可能因为上游有一个岛叫海门所以叫厦门城。能对等的只能是岛屿与岛屿,但是这个岛屿一直就叫嘉禾屿。再说中国一般讲究对等或者门当户对,一个厦门岛是一个海门岛的几倍大,怎么可能因为一个小岛而命名一个大岛呢?所以这个说法谬误!
至于说厦门是华夏之门,或者大厦之门,这种说法更不值得一驳,那是现代之人附和只说而已。
厦门之所以叫厦门,就是因为一个厦门社筑城而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厦门是我国的副省级城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
其实最早厦门并不是市,过去是归属泉州进行管辖,直到1935年厦门才设立了厦门市,随后经过了一系列的转变和时代的更替才发展到了今天的厦门6区,岛内思明、湖里,岛外海沧、翔安、同安、集美。
那么厦门为什么叫厦门呢?其实这个是有原因的,厦门其实最早上叫下门,后面因为门是地名的通称,又因为厦门处于福建闽南地区,当地盛行闽南话,在闽南话中的厦和下的读音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所以厦门的厦其实是靠下字慢慢演变过来的,当然这也是文人雅化的,当地人也慢慢的都叫厦门了。
厦门其实名字特别是优雅,当地还有鹭岛之称,因为有很多白鹭在厦门岛内,所以厦门又称为鹭岛!欢迎大家来厦门旅游参观哦!
厦门古称嘉禾里属同安县,明属泉州府,之前同安是泉州的一个县,直到明朝才被搁置出去成立厦门
1387年建筑厦门城,寓意大厦之门,厦门历史正式开启
说到厦门我想要顺便讲下厦门和泉州的历史交融,厦门历史上长期是属于泉州管辖,也是泉州下辖的一个县“同安县”所管,历史上,在明洪武之前,厦门岛只是同安地区的一个小岛,直到郑成功驻军厦门,厦门才迎来自己的真正历史,如今泉州和厦门之争,更多体现在文化历史,信仰风俗起源之争,因为厦门是泉州的一个管辖区域,所以闽南文化、小吃风俗还有历史来源,都是来自泉州,跟泉州有脱离不了的关系,而如今泉州的经济又是厦门之上,厦门的经济很大一部分是泉州贡献,那么两市之争就更加的激烈,因为泉州不认可厦门超越自己,而事实上泉州在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不知道秒杀厦门多少条街,所以,就是所以…
也有人说,郑成功对于厦门重要性很强,的确如今的思明就是郑成功为了纪念明朝而取名,厦门的历史人物也以郑成功为主,郑成功收复台湾,驻军厦门改变了厦门和厦门海上的贸易地位,泉州领先一千多年的海港地位在明朝后期就被厦门超过了,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吧,自此泉州年轻人的出路也跳板到厦门去发展,这就是近现代厦门在国际地位和港口贸易还有知名度上超过泉州的根本性原因,而创造这一切的仍然是泉州南安人-郑成功!所以说泉州文化是很包容的,足以容纳厦门的历史和文化!如果没有泉州文化和泉州的发展,就没有现在的厦门,你们说呢,懂历史和文化的来辩论!
而郑成功之所以选择厦门完全是因为为了收复台湾,泉州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有国家情怀甚至出现很多时代英雄,这也是时代选择,郑成功去厦门完全是因为厦门离台湾近!
所以厦门,大厦之门,乃是郑成功对国家和民族的期待和祝语!我门的历史应该被铭记,也应该记得这是泉州人创造的骄傲和辉煌!不应该抹去我们的笔墨和光辉的历史!
厦门为什么叫厦门而不是下门或者夏门呢?
据说厦门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厦门城建成之后,“厦门”之称才开始见著于文字资料上。“厦”是从“下”字演变过来的,门是海峡的意思,“下门”大意是海门岛底下的一个海峡,“厦门”是对“下门”一词的雅化。在民间,厦门岛也被称作“嘉禾屿”。
大厦之门
厦门为什么叫厦(xia)门?厦门,自282年置同安县到公元933年同安属泉州以来,都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岛屿。1100前,唐代先民给给它取了个好记的名字“新城”;1279年,元朝第一次在嘉禾屿设置军事机构--嘉禾千户所;明代洪武年间,设卫所。“所”为“中左”,“城”名为“厦门”
(图:厦门古城地图)
厦门不读作厦(sha)门先来看厦门地名的演变,其实都是以闽南话“下”的发音为依据的。所以才会出现厦门的读音会与普通话中“下”的读音一致,而不读成大厦的厦(sha)。
(图:厦门古城彩绘版)
厦门地名由来:下门-夏门-雅化为“厦门”一、“厦门”,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在《厦门志.卷二.沿革》(清道光)里。在这本《厦门志》里记载了明代江夏侯周德兴经营福建时的一段话:
“城厦门,移永宁卫中、左二所兵戍守,为中左所”
二、而嘉禾屿为什么会演变成厦门
(图:海门与下门的地理位置)
以上就是厦门地名的由来,以及厦门为什么叫厦门。
厦门导游给您解答,厦门早期叫嘉禾屿,小岛上盛产稻谷一禾多穗,所以人们称之为嘉禾屿,岛上居民早期都以渔民为主,人数不足500名,为什么叫厦门,有两种说法:
一,下门,是指:下面的门户,中国地形像一只雄鸡,厦门地理位置位于雄鸡腹部低下的岛屿。所有早期有:下边的门户之说,后改名雅称为现在的“厦门”厦门和金门原先隶属同安县管辖,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县设区。
二,厦门城,早期为了防御倭寇,李鸿章与周德兴在嘉禾屿岛上修建围城“不容倭寇侵袭拢”,城墙称之为“厦门城”后以城市名称以厦门命名沿用至今,
厦门地处亚热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海域广阔多姿,陆上奇岩重叠,草木终年生长,鲜花四季常开。花木建筑具有南国情调,古刹遗址引人入胜,素有海上花园之称。鼓浪屿全岛面积为1.84平方公里,山上怪石嵯峨,迭成洞壑,洞内海风扑面,涛声雷鸣。明清两代重修的莲花庵旁,有明人题刻“鼓浪洞天”四个大字于巨石上,为厦门八景之一。岛上树木蓊郁,四季长春,亭台楼阁,掩映错落,有日光岩,菽庄花园、海滨浴场等旅游地。
因为木棉花开得红艳却但又不媚俗,它的壮硕的躯干壮,顶天立地的姿态,英雄般的壮观,花葩的颜色红得犹如壮士的风骨,色彩就像英雄的鲜血染红了树梢。
英雄花是南方的特产,是广州市、高雄市以及攀枝花市的市花,五片拥有强劲曲线的花瓣,包围一束绵密的黄色花蕊,收束于紧实的花托,一朵朵都有饭碗那么大,迎着阳春自树顶端向下蔓延。英雄花又称木棉花,连它的坠落也分外的豪气,从树上落下的时候,在空中仍保持原状,一路旋转而下,然后“啪”一声落到地上。
木棉花的花语是珍惜你身边的人,珍惜你眼前的幸福,不要在失去后才追悔莫及,那时一切为时已晚。
扩展资料:
木棉的根、茎抽取物可用做收敛剂、镇痛剂等,它的汁液可用以治疗痢疾,它的根皮、茎皮和刺,磨成粉制成药膏可用来治疗粉刺。据说,每逢木棉花开,村里有不少老人、小孩,见有花坠落便拾起,然后晒干,可以用来泡茶、煲汤、入药。
据《西汉杂记》记载,西汉时南越王赵佗向汉武帝进贡烽火树,据说呢种烽火树就是木棉树了,所以呢它最早是叫烽火树既。木棉花不但只名多,而且的名仲有典故添。好似吉贝呢条名是由一个传说而来,传说五指山有位黎族老英雄名叫吉贝,常常带领人民打败异族的侵犯。一次因叛徒告密,老英雄被捕,敌人将他绑在木棉树上严刑拷打,老英雄威武不屈,最后被残忍杀害。后来老英雄化作一株株木棉树,所以木棉树叫“吉贝”,以纪念这位民族老英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