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行三光政策的日军,对于故宫还有中国孔庙的态度绝对是特殊的,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就是韩国的故宫了。韩国的景福宫之中的大多数建筑,在日本人侵略的时候被大量拆除以示侮辱。今天我们看到的故宫建筑群是后来韩国人重新修复的,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历史价值。
日本人没有对故宫下手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想要稳定当时中国百姓的情绪。中国老百姓心目之中故宫就是皇家象征,就是国家的体面,如果大肆破坏一定会受到全中国的激烈反抗。侵华日军虽然能用暴力镇压,但是他们的最终目的还是想要实现平稳过渡,达到自己控制中国的目的,所以并不想多生事端。加上日本攻入北京时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反抗,所以不会像屠杀南京同胞和破坏南京历史遗迹那般对待北京。
除了顾忌到全国人民的态度,还有就是要考虑到溥仪的心情。毕竟当时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和溥仪是一种合作关系。虽然说溥仪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权力,但是毕竟身份特殊,对日本来说还有比较大的利用价值,另外保护故宫还是当时大汉奸们投敌卖国的一种借口。
再者,日本本国的历史学家也在极力劝阻日军对故宫大肆破坏,生怕日军对故宫的打砸行为会引起国际各界的强烈谴责,日本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理论自己都圆不上去了。日本人的文化大部分来自于中国,多年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对中国文化有着比较深刻的归属感。在当代的日本还保留着好几处仿唐风的木结构遗迹,所以对待中国故宫有尊敬之意也是正常。
还有一点就是当时的日本人对于全面占领中国信心十足,他们觉得故宫早晚都是他们的囊中之物,甚至有计划将故宫改造为未来天皇居住和办公的场所。在看到巍峨的故宫的时候,他们已经将它视为自己的财产,肯定不会随意破坏的。况且那个时候故宫几乎已经是一座空城,故宫之内大部分的文物已经被蒋介石下令转移。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故宫的文物分多批次运送到南京。后来南京失陷之前,这些文物又再次迁移到了重庆四川等地。就连蒋介石去往台湾时,都将这些文物一同带着。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故宫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破坏,但都没有被拆掉。
首先,故宫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故宫文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故宫,包括修缮、维护、考古研究等。
其次,故宫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中国政府认为,保护故宫可以促进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机会。
最后,故宫的建筑和文物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管理。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和管理故宫的建筑和文物,同时也加强了对故宫的监管和保护。
因此,故宫没有被拆掉,而是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管理。
1、抗日战争日本人统治北京八年,故宫还能基本完好的保留下来。很大原因是得来如此容易,报复的心理自然也就大减,日军在北京城耀武扬威,战争初期的宣传还是“中日友好亲善”那一套,企图继续削弱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2、其次,日本人占领北京前,重要的故宫文物已经全部南迁。除了地面建筑和一些不可移动的文物之外,故宫已经几乎被清空。所以,也就大大减少了日本人对故宫的巧取豪夺的欲望。
3、故宫留守人员的大智大勇,也是文物安全保存下来的原因。北京沦陷后,故宫的日常维持、留守人员的生计都来不及安排,受前院长马衡的委托,由原总务处长张庭济全力支撑危难的困局。他们尽力同日本人周旋,同仇敌忾,誓死与故宫共存亡。
4、北京沦陷期间,根据日军的要求,北平各机关单位须由日本人顾问,以便更好的控制。但是故宫以不是机关单位为由,顶住压力,避免了日本人插手院务。
5、日军到来初期,故宫采取的具体对策是闭馆,仅留中路、内东路对外开放。1942年,故宫五路全部开放,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任命祝书元为代理院长。1943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分类委员会,开始对现存文物进行整理工作。
6、中日文化的相近,也让日本人意识到故宫的巨大价值,某种程度上有一种敬畏之心。
扩展资料:
故宫的作用价值:
1、博物作用:
故宫博物院的创立,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民主革命的又一胜利,是对复辟势力的一次致命打击;其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业绩。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举行故宫博物院成立典礼。
博物馆是以文化教育为目的,收藏、研究、展示和保存实物的机构。将作为君主法统象征和仅供皇帝观赏享用的珍贵文物,变为全民族的共有财富。故宫博物院成立时,就制定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章程》。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博物馆的法律,后来又颁布了《中华民国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
这两份文件在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博物院已由草创走向成熟,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走上正轨的开端。
2、遗产价值:
1987年,北京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使人们对故宫古建筑价值的认识有了深化。故宫所代表的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文化,而且有着宫廷文化的外壳,同时它却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文化,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筛选和积累,当然不能简单用“封建落后”来概括。
故宫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对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相得益彰。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可看到,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并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样性,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人们努力挖掘和认识故宫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价值。
“文化遗产”观念的引入,突破了传统的“文物”观念的局限性,强化着遗产的环境意识、共享意识,以及全社会都必须承担管理和保护的理念,促使人们从“大故宫”的观念来看待故宫保护。这在故宫保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不仅要保护故宫本身,还要保护它的环境。过去只重视对故宫本身的保护,后来认识到与皇宫连在一起的护城河也是皇宫的当然组成部分,必须治理,于是就有了20世纪90年代投资6亿元人民币、费时三年的护城河治理,改变了长期存在的脏、乱、差面貌。
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在文化遗产地的周边必须划定“缓冲区”,以保护其周边原有的历史风貌和环境。2007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通过的《北京文件》,对中国遗产保护的政策和原则给予很高评价,对故宫等世界遗产地的修缮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遗产及其特色的保护方式的尊重。
3、学术价值:
故宫学是故宫博物院于2003年提出的,它是以北京故宫及其丰富收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故宫学研究主要包括紫禁城宫殿建筑群、文物典藏、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六个方面,有着丰富深邃的学科内涵。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权、皇宫为核心的皇家文化。故宫学的提出并确立将使其研究进入自觉阶段,从整体上提高故宫学研究的水平。[72]
从故宫学的视野看待故宫,不仅认识到故宫古建筑、宫廷文物珍藏的重要价值,而且看到宫廷历史遗存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古建筑、文物藏品、历史遗存以及在此发生过的人和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这一认识是故宫学得以产生的重要依据,也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故宫的历史文化内涵。
故宫文化的这一整体性,也使流散在院外、海外、国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有了一个学术上的归宿。基于此,两岸故宫博物院在学术研究上的交流与合作就是不可避免的,人为地阻隔只能是暂时的,事实上这种交流也是在不断地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