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案类】
1、无银不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
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来千户苗寨、赴一场民族异域风情。
3、山河远阔、人间烟火,穿一次苗族服饰,体验一次苗族风情,当一回苗族阿妹。
4、不品苗家酒,不知其中味;不来苗家寨,不懂面乡情;一茶一酒一段情,半醉半醒半浮生。
5、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再穿一袭苗服、做一次苗族姑娘。
6、醉在西江人未醒、乐在苗家忘忧愁。
7、按照我们苗族的习俗、我应该带你回山寨。
8、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
9、穿上苗族服装,我感觉自己身上流淌的是这个民族的血液和文化基因。
10、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
在千户苗寨到荔波小七旅行的八月底,建议穿着轻便、透气的衣服。具体来说,白天的温度可能较为温暖,因此可以选择穿棉麻面料的衬衫、薄长裙、薄T恤等。晚上可能较凉,建议携带一件单层棉麻面料的短套装、T恤衫、薄牛仔衣裤、休闲服、职业套装等舒适的衣服以防寒冷。
此外,如果您计划进行户外活动,例如在黔灵山、黄果树瀑布、小七孔大七孔景区、镇远古城等地方游玩,建议携带一些运动装备,例如轻便的鞋子或运动鞋,以适应不同的户外环境。
总之,穿着舒适、透气、适应温度变化是选择服装的关键。同时,也要根据具体的天气预报和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开学的前几天我和朋友们相约一起来到了凤凰古城,一个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我非常兴奋,在途中我不曾合眼,沿途的风景伴我那颗激动的心同行。在车上我听到了操着一口东北音的大叔在和与其并排坐的小伙子说着其实凤凰不过一个拳头大一块地方而已,但还是要过来走走,开开眼界啊。当售票员走过来收钱时,大叔索要了发票,并对小伙子说他保留了很多发票,并贴在墙角,当老的时候可以回忆起自己所去过的一些地方。想了想我觉得挺有道理的。是啊,人的一生有限,我们趁年轻还是该出去外面多走走。
一辆大巴载着一车的游客通过了一个长长的隧道,我们来到了凤凰古城。当时天气很冷,只有几度而已,说话时呼出一串串白白的气,脸颊通红,但对于来自南方的我们却丝毫不觉得有冷意。我们一路拖着行李箱找到了住所处,几个人饶有兴致。客栈的老板很热情,对我们嘘寒问暖,还介绍了哪里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他说当天晚上六点在苗寨有个篝火晚会,你们如果想去的话我替你们安排。当我们商量着要不要去领略苗族晚会的风情,老板说晚会非常好看,有什么苗家小妹和苗家阿哥跳舞,上刀山下火海,湘西赶尸等节目。在他提到湘西的赶尸,我们已经不约而同地拍手称好了。我们均对湘西赶尸感兴趣,喜欢猎奇,窥探那些朦胧的面纱,顿生兴致。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虹桥,便跟着导游找到了去往苗寨的车辆。我们问导游今晚节目中的赶尸节目究竟是怎样的,然后突如其来的吼的一声传来,我们猝不及防,吓得顿时哑口无言,目瞪口呆。原来是导游搞的恶作剧,不免心生余悸,便不再多问。途中我们有并排走着,也有前后一个接一个走着,有时走在后面的人不小心踩到了前面那个人的后脚跟,前面的人偶尔感到不悦。导游则唏嘘了一声,说后面的人想追求前面那个人。他告诉我们这是湘西的一个风俗,如果某个男子想向某个女子示爱,他就会走在女子后面踩着她的脚后跟。
说真的,这个风俗挺特别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说。我曾看过一档节目《中国婚姻奇俗》,里面介绍的是每个地方的婚姻风俗各异,其中有些风俗令人咋舌。然而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说这种风俗是好或坏,因为这不仅仅代表的是一种形式,更是沿袭已久流传下来的信仰。倘若没有这些风俗的存在,我想人们示爱的方式也会缺少了几分情调吧。
放眼过去,远远的那里有一群人围在一起欢呼我们的到来。他们拿着鞭炮,点燃,然后将鞭炮扔掷到旁边一条小河里。我们走过了木桥,然后看到有一群穿着苗族衣服的年轻女孩手拉手并排站着,脸上洋溢着笑容。
我们来到她们面前,一阵美妙的歌声响起,等她们唱完后,我们得唱一首歌回应她们才能进去,而且后面须带有“嘿哟”两字。我们当时不知所措,面面相觑,最后决定唱烂熟于心的校歌“木棉灼灼,珠水泱泱……”在后面生硬地唱起响亮的“嘿呦”调调。话说这是进去的第一道关卡。第二道关卡则是要一口喝糯米酒。一个身着苗族服饰的姑娘在倒酒,脸上笑容满面,我举起一碗酒,三下五除二就一口喝下去,甜甜的,嘴里还留着一丝的余香。后面来的游客同样受到苗族人这样热情的待客之道。接下来就是站在苗寨门口拍照纪念。起初我觉得格外有趣,孰知此乃商机手段之一也。
进去现场之后,看到舞台前面装饰了一个大大的兽头,我想这大概是湘西苗寨人的风俗特色,以示驱赶其他野兽,吉祥象征。
两边放置的锣鼓被光着臂膀的小伙子铿锵有力而有节奏地敲响。我们为了看得仔细一点,特意挑了前排的位置坐下,耐心等待晚会开始。当时有大叔拿来炭盆放在板凳下给我们烤火,驱散了我们的一丝寒意。霎时人声嘈杂,陆陆续续地涌进了一批又一批前来观看晚会的游客,不一会儿座无虚席。灯光亮起,一位着装具有苗族特色且正式的主持人用洪亮而富有穿透力的声音说着“苗寨晚会正式开始”,仿佛劈开了这个寒冷的黑夜。乍一看主持人是刚才带领我们乘车的导游,别有一番新意。
晚会中,我们领略了许多具有苗族特色的舞蹈和表演。个个面容标致的姑娘戴着满是金银装饰的头饰,手饰等,在灯光的照耀下舞动身姿,分外光彩夺目。当然小伙子们也毫不逊色,使出浑身解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绝技,什么上刀山下火海,徒手抓滚烫的刀片。
当他们赤脚站在伸进火炉中烧得火红的刀刃上,从容淡定,出色地完成了这高难度的表演,竟然毫毛无损时,坐在我旁边的人们不禁啧啧称叹,惊讶于这种神奇的魔力。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他们将火烧得正旺的火把伸进柔软的舌头里,我不禁为他们捏了一把汗,然而他们安然无恙,简直太神奇了。莫非这“吃火”中也蕴涵着老子所说的“柔胜于强”之理?总而言之,围观者无不称奇,拍手叫好。
可是再怎么称奇的表演也会引来破坏性的毁灭,犹如再怎么文明的时代仍有不文明的行为存在一般。当主持人问到观众还想看表演者将火势旺盛的火把划过身上哪个部位的时候。一些不文明的字眼不约而同地从某些观众的嘴里喊出,引起一阵唏嘘。场面极其尴尬,主持人把持不了场面,看了看那个表演的小伙子。那个小伙子经不住观众狂热的起哄呼喊,迫不得已就如法炮制。
看着那个小伙子艰难地驾驭着这支具有威胁生命危险乃至后代繁殖的火把,我顿生一阵愤懑:为什么有些标榜着文明的人类还比不上原始的动物?有些动物都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同类,奈何不同于动物的文明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呢?说实话我也为自己以及在场的这些人亲眼目睹这一场面感到羞愧不安。所幸的是,那个小伙子完成了这一骇人的表演,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
灯光全部熄灭了。舞台黑乎乎一片,会场安静了许多,听见摒息着的呼吸,那些胆怯的小孩则开始坐立不安了。忽然,只见一个身穿道袍的法师先走了出来,手一里拿着一根不知该怎么称呼的鞭子,左右摇晃,一手拿着锣鼓,哐当一声,观众的心紧紧地悬着。
细看就会发现身后有一群全身白哗哗一片的垂着头和双手的尸体在跟随着法师缓缓移动。接着那个法师口中念念有词,拎起那根鞭子敲打锣鼓在赶着这些尸体。尸体们发出那种鬼哭狼嚎的声音,真叫惊天地泣鬼神。那些尸体们有的走到小孩面前,有的走到姑娘面前,有的走到女人面前,他们发出奇怪吓人的叫声,紧接着人们的呼喊声,孩子的哭声,锣鼓声以及尸体们和法师口中发出的声音混为一片。最后法师一声“归去吧,归去吧,回你们的家乡去吧”,那些尸体们全都被赶回到舞台的后面,惟有呼号的声音还萦绕着……
赶尸作为舞台上的一个节目,自然地就具有舞台上的表演形式,其实它和传统楚巫文化有着特定的渊源,是楚巫文化的小小延伸。在舞台上的湘西赶尸并不像沈从文在其文中写到的一样,“经过辰州(今沅陵),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看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汽车近身时,还知道避让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样。”可于我而言,无论是舞台上的赶尸还是现实中的赶尸,其所呈现的本质无外乎是为了让那些思念家乡惦念家人的无家可归魂魄能够落叶归根,是一种人们死后的灵魂得到安放寄托的方式。
湘西赶尸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湘西赶尸原来是这般啊,好像并不神秘啊。灯光打开,人们略微平静了一下心情,然后一起参与到跳竹排舞的愉快之中,在场的人们手拉着手一起左右左地跳着欢快的舞蹈,一起度过这令人难忘的苗寨篝火晚会。不知从哪儿蹿出一群黑脸小伙子,他们往我们这些游客脸上抹灰,我们一个两个都躲避着被粉灰碰到,不过有的人还是被抹了一脸粉灰,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洋溢在被抹灰的脸上。据说在苗寨这些粉灰寓意着顺利、美好、吉祥,被粉灰抹到的人在这一年里就会顺利吉祥呢。
如此说来,这个传说很美好,晚会也在动人的传说中结束了。最后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一根木棍,然后互相点火,照亮黑暗而寒冷的夜晚。每个游客都举着火把鱼贯而行,踏上了木桥,归去。一阵轻快的欢送歌声再次传来,荡漾在整个苗寨,想来那情景还真壮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