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古代又称“星回节”。关于星回节的起源,其说法各不相同:纳西族是为纪念一位保护人间五谷丰收而牺牲的天将;僳僳族是为欢迎诸葛亮南征而点燃火把前去驱散前进路上的瘴气,赶走猛兽;彝族是为除虫害、庆丰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则是为庆贺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烧死欺压撒尼人的魔王。
为除虫害、庆丰收,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5日(阳历7月8~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弹着月琴、大三弦,吹着芦笙来参加火把节。
八月十五摇火把是流传下来的习俗,据老人说是汉人为了反抗外族的压迫,在八月十五这天夜晚以月饼传信,以火把燃起为号进行起义,老人又叫杀鞑子。
自此每逢八月十五就会有玩火把以示纪念。这天,大一点的孩子会用晒干的秫秸和麦草捆绑成一个火把,小一点的男孩也会要父亲扎一个小小的火把。
到了晚上孩子们三三两两冲到空旷的田野点燃并尽情的挥舞,胆子大的孩子会组织本村的孩子与邻村的孩子进行火把战斗,一直火把燃尽,满脸灰烬才兴高采烈的回家,自然难逃父母的一顿责骂。
扩展资料:
相关习俗
一般在八月十四晚上开始,到十六日晚结束,实为男青壮年的力气活。平日里,大人们不让小孩玩火,只有在这三天,小男孩也可以跟着大人们痛快的玩上一回。
火把最地道的材料也是那个时代仅有,过去大铁锅蒸馍馍要摞上几层层的篦子,铁锅上围着用麦秸秆编织成的大蒸圈,有地方叫“锅圈”,也有人直接叫“草圈”。
在蒸月饼的前几天,有心计的男孩子就四处搜寻旁屋邻舍是不是有将要退下的蒸馍馍的“草圈”,攒上几个挂在南墙风干,只等八月十四晚的到来。
其实中秋打火把是有一个传说的,其主要的目的就是驱瘟疫、求平安、祈福。在21世纪初,这个民俗在安徽的很多地方还保留着,随着农村的改革和技术的变迁,现在的很多孩子已经忘了这个活动了。在香港还保留着中秋节舞火龙,从农历八月十四晚起,一般一连三晚都举行舞火龙。
在农历八月十五来临的时候,合肥人们白天都会跟着长辈后面忙前忙后,只为了让他们能给自己做一个漂亮的火把,临近傍晚的时候,火把就会做好放在一边。等到天色黑下来的时候,在田间的乡野上,就会看到满天的火光,各种各样的火把映衬天上的月光,是一道独有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