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为什么(嵩山为什么是五岳之首)

黑龙江旅游网1590

嵩县没有嵩山却改名嵩县,是因为嵩山地名变易形成的。嵩山最初崇山,以后又叫崇高山、嵩高山、嵩华山(东华山)、外方山,后来简称嵩山。嵩县是由嵩州降级而成的,而嵩州又是由顺州改名而成的。顺州改名嵩州,是因为嵩山在古代比较含混。现在的嵩山是最狭义的概念。古代的嵩山,中义的概念包括外方山,广义的概念甚至包括伏牛山脉。嵩州就是基于广义嵩山地区而设立改名的,所以就造成嵩山不在嵩县的情况。

嵩山为什么(嵩山为什么是五岳之首)

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祟伯鲧”,“崇高”之名缘结于此。《史记》中记载:“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据东汉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唐武则天(公元695年)封禅嵩山时,改中岳为神岳。自北宋以下,俱称中岳嵩山至今。

东周时周平王迁都到洛阳,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秦、汉之后,帝王祭祀嵩山连续不断。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18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东巡,到嵩山祭中岳。

汉武帝亲临太室山礼祭太室神祠,封太室山为嵩高山。后来,汉武帝再至中岳太室山,亲率群臣,礼登嵩顶。

据传,当武帝登山时,随从官员听到山间有呼“万岁”之声,又在山上建万岁亭,山下建万岁观,命名山峰为万岁峰,以应山呼之奇。

据说祭典完成后,汉武帝觉得意犹未尽,还想听听华夏先民的故事,就找大臣问话。这大臣小时候常听爷爷讲故事,于是活灵活现地给皇帝讲起了“启母石”的传说。

汉武帝一听,太感动了,大笔一挥,下旨为启母石建了一座庙。大臣也受了封赏,皆大欢喜。这个传说还与大禹有关。《汉书•武帝记》颜注引《淮南子》中的记载:

禹治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那时候,洪水横流。为了使人民安居乐业,大禹治水跑遍了九州四野。在嵩山南面,西自龙门,东到禹县,有一条大河叫颍河,颍河一泛滥,两岸就变成一片汪洋,什么庄稼也不能生长。

大禹为了把洪水排出去,就在登封县西北的萼岭口一带,凿山治水。他打算把嵩山南面的洪水引进北面的洛河,然后再让它流到黄河里去。禹的妻子叫涂山娇,涂山是夏的邻邦,位于安徽寿县一带。夫妻俩一起到嵩山治水。

这一天,大禹来到萼岭口附近一看,这里山势险峻,凿通萼岭口工程很大。他为了很快开通河道,在凿山时,就变成一只巨大的黑熊。大禹每天忙着开山凿石,没工夫回家,也顾不上吃饭,就叫妻子涂山娇给他送饭。

大禹为了不让妻子知道自己变熊的事,就跟妻子约定:只要她听见敲鼓的声音就去给他送饭。涂山氏就按照他的嘱咐办事。每天,当她听到咚咚的鼓声时,就赶快撑着木筏子,把饭给大禹送到开山的工地上去。这样,夫妻两人虽说都很辛苦劳累,但心里很快活。

有一天,大禹在山坡上行走的时候一不留心,脚下踩动的几块石头从山上滚下来刚好掉在鼓面上,发出了咚咚的响声。大禹因为忙,走得急,也没在意,只管上山去了。

涂山娇一听到鼓声,心里纳闷,今天丈夫为什么吃饭早了呢?大概是特别累,饿得也快了吧!于是,她就赶紧把饭做好,急急忙忙撑着木筏子给大禹送饭去了。

谁知道,当她来到山坡前,左等右等,也不见大禹回来,就往山上爬去。她来到山上往下一看,只见有一头大黑熊,正在山下用力凿石推土,开挖河道。

它伸出两条巨臂,用力朝山岩上一推,只听轰隆一声响,山石塌下了一大片,倒在水里,溅起几丈高的浪花。大黑熊这才直起腰来,看看新开出来的山口,乐得眉开眼笑。

涂山娇一见,大吃一惊,心想:自己的丈夫大禹,怎么是一只大黑熊呀!平时自己为什么没有发现呢?一时间,她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就提起饭篮赶快往家跑。一路上,她又羞又急又气。当她快到家门口时,心里一阵难过,往那里一站,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再说大禹,晌午时来到大鼓跟前,敲起鼓来。可是,他敲敲,等等,等等,敲敲,好久也不见妻子送饭来。他想,一定是出了事,就赶紧往家走。

大禹回到家里后,里里外外找不着妻子的影子,只见家门口的山坡上,多了一块巨大的岩石,旁边还放着饭篮子。大禹这才明白:原来妻子早已经变成岩石了。

这时,大禹后悔不该把自己变熊的事儿瞒着妻子。他又想:妻子已经怀孕很久了。这一来,咋办呢?我没有儿子,谁继承我的治水大业呢?想到这里,他就急匆匆地走到巨石前面,大声喊道:“孩子他娘啊!你就这样离开我了吗?你要把儿子交给我呀!”

突然,轰隆一声响,这块巨大的岩石裂开了,跳出一个孩子。大禹急忙把儿子抱了起来。后来,大禹给他起名字叫“启”。所以,那块巨石就叫“启母石”。

涂山娇死后,其妹涂山姚嫁给了禹,并负责照顾启,后人就把涂山娇住过的山叫太室山,涂山姚住过的山叫少室山。后来,人们分别在太室山和少室山修建了启母庙和少姨庙纪念她们。

在离“启母石”不远的地方,还立着两根由大块方石头垒成的门柱,上边刻着打猎、农耕的浮雕画。这就是当时大禹的家门口,后人叫“启母阙”。

启母阙阙身用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上面有长篇小篆铭文。阙的下部是东汉嘉平四年(252)中郎将堂溪典所书《请雨铭》。

启母阙阙身的四周雕刻有宴饮、车马出行、马戏、蹴鞠、驯象、斗鸡、猎兔、虎逐鹿,以及“大禹化熊”、“郭巨埋儿”等历史故事画像60余幅,其中的蹴鞠图,刻画有一个头挽高髻的女子,双足跳起,正在踢球,舞动的长袖轻盈飘扬,女子两旁各站立一人,击鼓伴奏,展现了汉代蹴鞠运动的真实场面。

除了古老的启母阙,还有嵩山太室山的太室阙、少室山的少室阙,它们一起被称为“中岳汉三阙”,具有悠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