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渡海战役不登陆台湾岛,是因为当时渡海战役的目标是一江山岛,国际国内形势不允许登陆台湾岛。
1955年的渡海战役仅有解放一江山岛战役。这次战役由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统一指挥,是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至1月20日下午5时30分,经过三天战斗,解放军占领该岛。
至于与台湾方面的战役为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间,发生于金门及其周边的一场战役。国共双方以隔海炮击为主要战术行动,因此被称为炮战。金门炮战是国共双方陆海空军迄今最后一次大较量,此后双方军事冲突局限于海上,并逐渐停止至今。
至于在1955年时为什么不登陆台湾岛,具体有以下几点原因。
①大陆方面刚刚结束抗美援朝战争,经济实力没有恢复,因为战争背负了苏联的债务。同时,大陆脱离战争状态不久,内部仍有不稳定因素,百业待兴。
②台湾方面从1949年到1955年期间,蒋介石已经充分做好了防卫部署,肃清了岛内的不稳定因素。
③国际上,在1955年1月美国通过《台湾决议案》,国会授权美国总统可以在必要时候,动用武装力量保卫台湾及附属岛屿。同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组织成立,美苏两大集团的走上了正式对立,但是苏联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一旦大陆方面发动登陆台湾战役,美国必定会武装干预,但是苏联却没有实力和胆量与大陆一起对抗美国。
总之,1955年未能登陆台湾,是双方内部情况与国际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林少芬 [案例背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前我三番五次解读过文本,发现文中简单的“十几个小时”却藏着丰富的内涵,涉及到故事背景、历史和政治。为了让学生情感不仅仅停留于浅层次的感动,我决定开发这个看似简单的“十几个小时”。[案例描述]学生交流“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一处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谈感受:生:李博士冒着地震的威胁刚抽完骨髓,又要奔波,他太辛苦了。生:我也很感动。他还要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一刻也不能休息。生:我从“赶到杭州”的“赶”字体会到李博士很劳累。生:我从“连夜”这个词读出了李博士一心想着病人,一心想着救小钱的命。……(李博士不顾自己、一心想着病人的高尚人物形象在学生交流中逐渐丰满起来。)不过,我并不满足于此,于是创设了一个情境——师:是啊,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随即,我在中国地图上逐一出示李博士送骨髓的具体路线和时间: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台北机场——香港机场——上海机场——杭州——杭州医院师:看着地图上的行程,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看着地图上那长长的曲曲折折的路线,小手举高了:生:老师,飞机为什么不直接飞到上海和杭州啊?生:他们是在抢时间送骨髓,怎么还转来转去的?生:是啊,这十几个小时真是浪费了。生:就是!还到离杭州那么远的香港中转,太不可思议了。生:老师,是为什么啊?……(学生满脸的疑惑不解,期待着解释。)于是,我给学生讲述了有关台湾的历史和政治原因,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真的是任何什么都无法割断的。继而深情朗读:“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那渴盼台湾大陆统一之情无不溢于言表。[案例分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我带领学生在走进文本,体味文中语言,领悟文本的内涵的基础上,悄然过渡,迁移拓展,引领学生质疑,启发学生走出课文,实现文本的再创造。抓住文中简单的“十几个小时”,我用心挖掘开来并作了精心的设计。从地图上出示送骨髓行程,目的是引发学生质疑:台湾与杭州很近,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到香港中转?径直飞过来不是更近更节省时间吗?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这时,学生情感自然得到升华: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不仅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没有规定不可以入籍。
依两岸关系条例,放弃中国国籍未满四年,台湾仍视为大陆人士,需持中国护照或中国护照复印本申请入台证入境台湾。
例如之前张兰想去台湾探孙,不能入境是因为她放弃中国籍未满四年,台湾仍视她为大陆籍,但张兰已是圣克里斯多福籍,中国护照已缴回,没有中国护照或复印本可申请入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