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可不是什么无足轻重的地方。
首先,阆中坐守嘉陵江,溯江而上过白水关,是通汉中的正道;顺江而下直达江州,可通东线;到成都不算远,路也是平路。北上东进西还都算方便,这里放预备队还是合适的。
据考古证实,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战国时为巴国国都,历代在此设郡、州、府、道治所,阆中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川北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其次,就是汉中没被当成“重要方面军”。
放张飞,还可能有造造攻势,骚扰武都阴平,对关陇保持压力的作用,
放魏延,就只是借助地势固守门户了。
我怀疑刘备拿下汉中后,就有调整东线的想法了。
真正了解三国战局的话,仔细分析就可以找到为什么让张飞驻守阆中的原因。阆中上可直达汉中,是处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的战略要地。下可以直达江州,一旦曹操的军队从汉中入侵,张飞就可以快速支援。魏延兵败后,阆中就会成为第二道防线,以免敌军直接攻打都城。阆中东面也可以防止东吴,张飞对东吴也有震慑作用。
所以阆中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可守可攻。这也印证了诸葛亮三分天下的安排布局,不仅如此,阆中的经济文化也非常发达,相当于第二首都。镇守这么重要的地区,自然是派自己信得过,又镇得住的场面的张飞了,而这一镇守就是7年。
张飞被派过去镇守阆中,看似被闲置了7年,实则是阆中的战略位置太过于重要,也是刘备对于张飞的信任和对其能力的认可。
但是也有人觉得是张飞勇武双全,有功高盖主的嫌疑,所以被刘备所猜忌。这个说法是最站不住脚的,刘备还没有完成统一霸业,正在用人之际。而张飞的勇猛也是路人皆知,一人当关万夫莫开,所以说刘备这个时候绝对不可能自断手臂,放着张飞这个大将弃之不用。
还有人说张飞的性格太过于火爆,刘备觉得张飞性格上有缺陷,所以故意安排张飞去磨练性格。其实张飞性格残暴,大多是三国演义当中的说法,真实的历史上却不是这样的。为了磨练一个大将的性格,闲置了7年,怎么说都有点牵强。
阆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秦巴山南麓,自古就是“川北重镇”,自古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赤壁之战后,刘备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镇虏将军,封西乡侯,后转守南郡。刘备入益州进攻刘璋,张飞与诸葛亮等溯江而上,分兵攻占各郡县。益州平定后,刘备任张飞为巴西郡太守,郡府设在阆中。张飞在阆中驻守7年,教民农桑,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直至被害。后主时代追谥为“桓侯”。
我们对张飞的认识主要来自小说《三国演义》和评书等口头文学。《三国演义》中说他出身杀猪屠夫,张飞还被民间敬为杀猪业的祖师爷。
世人只知张飞勇猛,只有阆中人才知道他爱民如子、治理有方。他通晓农业与手工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来到阆中后,他就立刻开始教民务农、发展生产并且教授种桑养蚕技术。阆中在张飞当政期间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发达阶段。因此阆中人对张飞爱戴不已,把张飞将军视作这座古城的守护神,更是他们心目中的图腾。
张飞虽然英勇无比,但是他生性暴躁,嗜酒如命。常常“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且“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张飞得知关羽被吴国杀害的消息以后,悲痛万分,整日借酒消愁。为了给关羽报仇,张飞命麾下将领张达、范强负责置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且限三日内完成,如果完不成就杀张、范二人。但在临出兵前,张达﹑范强先谋杀了张飞,并割取首级准备作为礼物献给东吴。就在张、范两人乘船东下东吴的时候,却听到孙权正向刘备求和,两个凶手惊慌失措,把张飞的头颅弃入江中。张飞的头颅漂浮到重庆云阳地界,被一渔翁捞起,葬在云阳凤凰山麓,这就是张飞“头葬云阳,身葬阆中”的悲惨故事。
阆中人民得到“张三爷”的庇护,为纪念他,在周末或重大节庆活动期间,阆中都要在步行街上行“张飞巡城”的街头活动。百姓认为,有张三爷的保佑,来年一定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张飞巡城一直很受人们喜爱。现在,阆中古城把“张飞巡城”作为街头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以再现古城三国文化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