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
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译全诗
五、分析格律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言律诗。
2、对偶句有哪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哪些字是押韵的?后,秋,流,舟,留。
六、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00字)
七、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王维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诗佛”。“山水田园”派诗人。景物:明月,松林——静景清泉,山石竹林,浣女——动景青莲,渔舟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2【创新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
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
二、教学思路
1、用对比参悟的方法鉴赏诗歌。
2、活动:企业创意策划。
三、创新意图
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讲读参悟诗歌。
1、自读课后练习一,给本诗划分节奏,弄清尾字的平仄。
2、按节奏和平仄规律朗读这首诗,读出抑扬顿挫之美。
3、把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4、抓住颔联、颈联品味意境: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根据情感指出朗读时应注意的语调、语速。
6、王维的诗与谁的诗风相近?诵读类似的诗句。
7、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二)企业创意策划活动。
1、提出假设:假如王维生活于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现代社会,他除了作诗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
2、明确活动方向及任务。
选择职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与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王维是著名的山水诗人,现代社会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他可以开一家有“归隐”特色的旅游公司。
3、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双休游”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双休日里,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
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
③湖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
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歌舞晚会。
所有景点适当位置配古人诗词歌赋。
企业人员:总经理、财务主管、公关人员、法律顾问、导游(由深谙古文诗词歌赋者担任)。
经营方式: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参读诗文:《过故人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陋室铭》等。
(以上条目为创业计划的框架,各条目的具体化设计仅供参考。)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是在教学古典诗词时,不仅要让学生“学”,还要激发学生去“用”,而且在“用”中更能加深学生的“学”。
这节课的“企业创意”策划活动是要求学生把已学过的同类诗歌与现代的经济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创新设计。诗的学习,不能一首一首孤立地读,那样既不易领悟,也会使学习的内容零散;诗也不能过多地拆解,那样会没有诗意。如果把同类诗歌放在一起品读,可起到渗透效应,自然参悟到其中的意境和风格。景区设置就在于组合同类诗歌,而景点的具体规划,如“山居”部分,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意境,加深了“学”;其他部分的策划也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策划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古典文学学习有用性的认识,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习。整个创新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协作者,只需在必要时提出疑问,或对某些术语作出解释,或提供相关案例,要留出足够的时空,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3一、课文说明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横折钩,及“先外面,后里头”的笔顺规则。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新雨过后青山清新幽静的自然美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些小朋友会背古诗?指名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诗题稍作解释。
3.指导学生读一读诗题。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松,门—日→间,亲—斤→新,
尸—古→居。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读时思考: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适时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朗,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老师点拨引导。
2.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抽读生字卡):空、新、晚、明、月、松、间、清、泉、石、后、门、有。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新笔画:横折钩。
(1)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启发学生说说书写方法。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门、月、有、间、石、后)。
观察:哪些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注意区分“石”与“后”。
(3)指导书写。
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间”,先外后内。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课外活动。
诗歌背诵会——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背诵。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参考:
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
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
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四、体会自然之美,最强环保意识。
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人们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缺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让学生列举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乐园。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随着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崇尚重返乡村,在2015年时,民宿被碰上了云端,之后民宿也是越来越火。想象一下,在深山处有一家自己的名宿,可以归隐山林,又可以赚钱,心里美滋滋,但是民宿就是在山里建一栋房子吗?
民宿是有情怀的旅馆,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很多人在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和资金后,开始想经营一家民宿,请一个设计师来帮自己规划,几经商讨可能还是达不到自己的需求,除去商人,大多个体想经营的人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要想把自己脑海中一个大的框架,落实到一个建筑上,中间的细节可想而知。如果你真的准备自己开一家民宿,一定要多走走,多看看成功的案例。补漏哥给大家整理了一个比较火爆的民宿,想必这些民宿能给大家一些灵感。
说道民宿,莫干山的民宿当然是民宿界最成功的案例,总结了几个原因:1.区位优势明显,心灵归属地触手可及。2.自然资源丰富,即是依托又是民宿构成部分。3.人文历史深厚,让名人、洋人背书。4.建筑遗存众多,建筑本身就是风景5.乡村旅游推动,物极必反,越是大城市越先逆势而动。6当地政府大力扶持,背靠大树好乘凉。
1.法国山居--这里有一万朵玫瑰
2.西坡山乡度假酒店--如同老友家
3.后坞生活--阳光从头晒到脚
4.骑迹--绿色让人上瘾
总的来说,只要规划得当,用情怀来把控客栈的装修调性和服务调性,用生意人的思路去控制好客栈的经营和管理。生意就会比预想的好做。一句话:客栈是情怀+生意的结合体,少了一个都难以做好。开客栈的人大部分都是很讲情怀的,从而忽略了客栈也是门生意,谁也没天生想着亏钱。情怀先放到边上不谈,毕竟想开客栈的人都怀揣着一份。
下面我们来一点点干货,一个有情怀的建筑不仅仅是外观上的,民宿的室内设计也是重中之重,首先我们要确定整体风格,材料的选择要与风格相符,以这间民宿的卫生间为例,木材和仿古砖的运用给让整个空间变得别有韵味,卫生间是一个潮湿的地方,要添加木材元素,必定要做好防水,防水后需要做闭水实验,以确保防水的效果。
“闲话不多说,防水补漏哥”,想了解更多关于建筑防水、家装、材料、工程方面的防水维修精彩内容,请关注防水补漏哥,欢迎骚扰,不见不散。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江浙行省常熟县(今江苏常熟市)人。元朝著名画家,“元四家”之首。
据传本名陆坚,后过继永嘉府平阳县(今温州平阳县)黄氏为子,尝自称“平阳黄公望”。中年当过都察院掾吏,皈依全真教,别号大痴道人,在江浙一带卖卜为生。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之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
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黄公望出生于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幼习神童科”,“天资孤高,少有大志”。南宋亡时,他年仅11岁,成年后对元朝政权并没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相反,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他有着热切的参政欲望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希望在政治上一展身手,干一番大事业。
然而,元朝建立初期,贵族统治者并未采取科举取士的用人制度,而是将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不同等级的人在政治上的地位大不相同,蒙古人地位最高,掌握最高统治权;南人即原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地位最低,几乎毫无政治权力可言。
黄公望属于南人,按规定不能为官,若想做官须先从吏做起,到一定年限,视办事能力如何,再决定可否为官。即便当吏也需有人引荐。
大概因他办事干练,加之颇有才名,至大四年(1311年)左右,他得到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的赏识,被任用为书吏。皇庆元年(1312年)五月,张闾调任中书省平章政事,黄公望也随其赴京城大都(今北京)任职。
但张闾是个贪官,元史却有记载,大德三年(1299年)张闾曾因受贿而遭到御史的弹劾,但被皇帝宽赦,未予追究。延元年(1314年)朝廷派张闾“经理江南田粮”,张到江南后“贪刻用事,富民黠吏,并缘为奸”,搞得“人不聊生,盗贼并起”,并且“以括田逼死九人”,元统治者不得不于延二年(1315年)九月将张闾逮捕下狱。
黄公望因为是张的书吏,好多文书、帐目皆出于其手,也被牵连下狱,时年47岁。而恰恰就在这时,元朝举行了第一次开科取士,他的好友杨载就是这一科的进士,热衷于功名仕途的黄公望却因身陷囹圄失去了这次非常难得的机会,这对他来说是又一沉重的打击。
这一事件纯属巧合,但对黄公望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通三教,旁晓诸艺”,对性命之学本来就有研究,这次打击更坚定了他的宿命论思想。出狱后他曾一度卖卜为生,这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相信他在替人占卜算命时自己也是很诚信的,并非走江湖行骗。
黄公望出狱时已经年近五十岁。这一时期,子久又开始了绘画生涯。他一方面向赵孟等前辈名家请教,一方面又同一些富豪画家如曹知白等交往,大量摹习古代名迹,以提高绘画的“古意”,并且经常在外游历,遍览江南山水名胜,结交社会各界名流,其中有不少是著名的隐逸之士和佛道两教的高人(详见“交游”)。
在卖卜、作画、交友、游览的过程中,他逐渐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而他在绘画方面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凭着较高的画名,他受到了许多喜欢附庸风雅的官僚地主的欢迎,得到了其他画家的敬重。
奋斗了半生未能取得的社会地位、名望在仕途无望时到来了,这一意外收获使子久幡然醒悟,从此便绝了仕途之想,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涯,并于天历二年(1329年)和倪瓒一起拜金月岩(蓬头)为师,加入了全真教。
子久从事绘画,且以画山水为主,可能是由于他加入新道教的缘故,他出狱后基本上过着云游的生活,这是全真教的教规之一。经常优游于名山胜水之间,为他创作山水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也促进了他写实山水画风的形成,他的画作大多数是本于所见过的真山水。
至正十四年(1354年),黄公望逝于杭州,享年86岁。归葬故乡常熟,其墓至今仍在虞山西南麓白鸽峰(又名鹁鸪峰)下,在盘山公路北侧路边立有石牌坊,上书“元高士黄大痴先生墓道”。
扩展资料:
至正七年(1347),年岁渐老的黄公望回归浙江省富阳县富春乡,同门师弟无用师同往。黄公望为无用师描绘富春山景色,到至正十年(1350)方完成,这就是《富春山居图》。
当时黄公望已经82岁,是其传世最重要的作品。幅中描绘的是黄氏晩年山居的景色,有春明村、庙山、大岭及富春江等一带的山川景致。画中有坡陀沙岸,房舍散聚,冈陵起伏,山势层层叠叠,林木交错。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皴画山石皆用披麻皴法,运笔时快时慢,线条有长有短且不平行排列,所以有巧妙的交错组合。《富春山居图》流传不是很有序,有一段时间不知为何人所藏,甚至多幅《富春山居图》并现于世,于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同门师弟无用师所作,无用师自然是此图的首位拥有者,他在图上留下了“无用师”印。自无用师后这幅画就不知为何人所收藏,直到成化年间(1465-1487)这幅画才重现于世。
此时被人高价卖给书画家、鉴藏家、“吴门派”的创始人沈周。那么至正十年后到成化年间,这幅画到底是怎样流传的?如果知道那卖画给沈周的人从何人手里得到《富春山居图》,还可以略知一二,可是现在已无从查考。
对这段空白的形成,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猜测也许这幅画是被人有序的收藏,但是收藏的人忘了在上面题跋或者是在上面题了跋,有人故意把这一段题跋毁去了。为什么要把这段题跋毁掉,颇令人费解,也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现在成了一个谜。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黄公望
百度百科——富春山居图(元代黄公望创作纸本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