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和南阳的关系如下:
南阳古称“宛”别称“隆中”最早最权威的出处,是成书于战汉之际的辞书《尔雅·释山·释丘》条目10.15的解释:“宛中,宛丘,中央隆起比较高的丘”。说的是“宛”这种地形地貌,因岗丘隆起在盆地中央,而谓之“隆中”。
所以,南阳古称“宛”又别称“隆中”。《尔雅·释山·释丘》一语中的,说准了南阳卧龙岗的真实地貌。这里的“隆中”显然不是指巍峨嶙峋的高山峻岭,而是凹地中间隆起的岗丘。并不是随便一个什么地方都可以称之为“隆中”的。《尔雅·释山》是关于南阳古称“宛”这种地形地貌最早最权威的解释。
众说周知,南阳是一个大盆地,从卫星图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的。八百里伏牛山从西南绵延至西北环抱着南阳,著名的大别山从南边呵护着南阳盆地,
除此之外,南阳盆地周边还矗立着九架孤山:遮山、羊山、磨山、塔子山、紫山、独山、蒲山、丰山、隐山,这九架小山就像稀疏的栅栏,把南阳城围成了个大盆底。
上帝在造物时,大概觉得把偌大个南阳城捏成个大盆子,模样也忒太单调了点,于是,就把八百里伏牛山拽过来一段摁进了盆地中央,这段伏牛山尾脉,北出紫山脚下,南伸白河之滨,在南阳盆地中央南北纵横,蜿蜒起伏,高高隆起,形状酷似巨龙出山,卧饮白河之水。
南阳“卧龙岗”就得名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所以,历代的帝王将相、封疆大吏、文臣武官、骚人迁客游览卧龙岗时,常以别称“隆中”来称谓“卧龙岗”,并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成了南阳卧龙岗诸葛武侯祠重要的人文景观,
镌刻在数百通碑碣上。“隆中”这个称谓在南阳元明清地方志和卧龙岗碑林上更是随处可见,垂手可得。
“南阳”就是“宛城”
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中两次说到“南阳”。其实“南阳”和“宛城”互指互代,诸葛亮在《前后出师表》中已经前后印证、自证清楚,他说的“躬耕于南阳”并不是指的南阳郡,而是指具体躬耕地点南阳城也即“宛城”:
汉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说出了具体躬耕地点“南阳”,也就是宛城;一年之后,
也就是汉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通于黎阳,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之三也。”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使用用的是并列的排比句式,充分强调了他所说的“南阳”语言指向是具体的地点南阳城,就是郡治宛城。
南阳简称宛城说法正确。南阳在中国古代称为宛,南阳位于南阳盆地,三面环山,宛字反映出了南阳的盆地地貌,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宛城之称,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
南阳简称宛城南阳也称南都、帝乡、玉都、药都、曲艺之乡,是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阳是三顾茅庐、羊续悬鱼、盘古神话、牛郎织女等典故或传说的发源地,总面积为2.6509万平方公里。
南阳旅游资源丰富,有丹江大观苑、卧龙岗、医圣祠、宝天曼、内乡县衙、西峡老界岭等。
关于河南南阳市为什么简称宛,流传着很多的版本,其中最早的传说跟神农氏有关。据说神农在尝百草时时,从湖北随县厉山来到豫西南边陲,看到此地八百里伏牛山环绕,境内河流纵横,沃野穰源,一派郁郁葱葱景象。赞曰:“此地真乃灵气宛潜,富民宝地”。从那之后,这个地方就有了正名——宛。
此外之外跟地形也有很大的关系,河南自古被称为中原,是华夏农耕文明的核心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很多著名的古都,如洛阳,开封,安阳等,虽说南阳没他们那么星光闪耀,但它的历史也相当悠久。
“南阳”这个名字最早起源于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当时初置南阳郡。虽然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朝代屡经更迭,区划也遭到不断变改,但是南阳这一地名,一直被保留沿用到今天。南阳在古代的意思是说,它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由于南阳当时地处南阳盆地,三面环山,宛字恰恰就反映出了南阳的盆地地貌。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南阳这边就已有宛城之称,而宛子也成为了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
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迁不轨之民于南阳”,当时的“不轨之民”实际上指的是原来六国的贵族、富豪等人。秦朝怕这些六国故国贵族在亡国后还不安分,就把他们迁移到南阳来,已达到监控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人到南阳之后,很快就促进了南阳当地的经济发展。
南阳除了在秦朝时和六国贵族有着紧密的联系外,就连汉朝都跟其有很大的关联。据说汉高祖刘邦和项羽争“关中王”时,被堵在函谷关外的刘邦就是从南阳入关中的,南阳也算是刘邦的一个福地。
南阳真正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东汉,据说光武帝刘秀就是在南阳发迹,当时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也大多出自南阳。所以在刘秀当上皇帝后,定都洛阳时将南阳升级为东汉的“南都”,使得南阳一下子就成为天下各郡之首,就连诸葛亮在《隆中对》时都曾对刘备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随着时代的发展,南阳也开始慢慢走向没落,也没有多少人再记得这个地方。直到明朝的时候,唐王朱柽的封地正好就是南阳,使得南阳很快就迎来一波新的发展,没过多久就变成了成为商业重地,经济也越来越发达。在清朝时,经济发展优异的南阳靠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更是靠着便利的水陆码头,成为了豫西南的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