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想去晋祠(为什么想去晋祠工作)

黑龙江旅游网5240

    游晋祠有感

为什么想去晋祠(为什么想去晋祠工作)

 从小就读过吴伯箫的《难老泉》,学过梁衡的《晋祠》。知道,晋祠有三绝“周柏,圣母殿的侍女像,难老泉”,也从中知道许多有关的故事,如“剪桐封第”,“难老泉与水母娘娘的传说”。还有与晋祠自然山水树木相容相衬,和谐一体的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了解晋祠的美在于:葱郁如障的山,多情静柔的水,遒劲苍翠的柏。但是还是想亲自去看看,看看这唐的龙兴之地,寻一寻古晋国的遗迹,体验体验身置真实风景中的感觉。

   在这次国庆放假期间,我和老公终于自驾来到了太原的晋祠。我们从南门进入晋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由绿树环抱,一拱桥点缀其上的一池碧如翠玉的湖水,水之所以碧翠如玉,是因岸边的棵棵垂柳,把密密而细长的柳枝温顺的垂下,而那经历了春夏的叶子正是最绿的时刻,它们尽情展示出自己的风姿,在枯黄飘落之前,要给湖水最好的妆扮吧。如果没风,没有在湖水中嬉戏的鸳鸯,这湖水就是一块凝固的碧玉。这湖的美已经让我初步体验了,晋祠的水之美之柔之静的一二了。

   我们走过拱桥,听着石板路两边,淙淙的泉水叮咚的流动声,来到了晋祠圣母殿的脚下。圣母殿坐落在悬瓮山之上,在此向上仰望,显示出一种庄严华贵的气势。由于今天是国庆节,在沿着向上的台阶上,都用各种鲜花点缀着,并摆出了各种造型,有的是条张牙舞爪欲飞的巨龙,有的是翩翩起舞的蝴蝶,最抢眼的是正对着圣母殿的大花篮,给庄严古老的圣母殿增添了新的气象。我们拾级而上,边走边看花,观水。不觉一点疲累,就到了晋祠圣母殿的正门。

 我们跟着导游,走进献殿。这座殿据导游讲也是建于宋代,与后面的圣母殿同时,是供奉贡品的地方,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第一个有围栏的献殿。它的四周墙壁上绘着各种神的图案,到现在还是比较鲜艳的。跟着导游向上来到了戏台,戏台的墙柱上同样绘着各种云纹,神像。这是给圣母唱戏的。在太原每一座神殿,都要对应着一座戏台,也许古时候晋人爱看戏,所以他们认为供奉的神也爱看戏吧。再向上走进去,就是圣母殿正殿了。

 圣母殿不愧为晋祠三绝之一,就是在殿外回廊中的八根立柱,都叫你赞叹不已。每根立柱上都是用木头雕成的飞龙,个个仰头摆尾,张牙舞爪,形态各异,跃跃欲飞的样子。从宋建立到现在历时八百多年,还保存如此完好实属罕见。而整座圣母殿又是中国建筑史的一个瑰宝,不说它的装饰绘画是多么的色彩艳丽,就是它的整座建筑内竟没有一个柱子,也不用一颗铁钉,全靠外边的立柱,和层叠有致的榫卯相互叠加咬合而成,从宋天圣年建起到现在八百多年,经历过多少天灾人祸,而今依然威严矗立就是古建筑的奇迹了。我惊诧于古人的聪明,他们是怎么掌握力学原理的啊?恐怕现在人也很难做到吧!

 圣母殿里面,就是有名的晋祠三绝之一的圣母侍女塑像了。圣母头戴凤冠,衣着华美,面部慈祥而庄重。两边是四十二个侍女,分别站立在圣母的两边。各个神态迥异,表情丰富,身姿丰美,衣裙流苏飘逸,宛若真人,每个侍女都手拿一件事物,是有关圣母日常生活的应用之物。除了侍女外,在圣母殿前还有两个侍奉的太监塑像,也是雕塑的细腻如实,导游告诉我们这两个太监的耳朵塑的一个大一个小,侧向圣母的耳朵大,在外的耳朵小,表明他们细心听从圣母的旨意。我听着导游的讲解,仔细的看每一个塑像,突然我看见有一个侍女像,头戴着现在的大边遮阳帽,脸用一块黑布蒙着,身上披着现在的衣裙。这是为什么呢?还没等我发问,导游就召集大家,“快来看看这个塑像吧?她就是圣母殿侍女塑像的代表,她就是有名的阴阳脸侍女。大家看看你们门票上的仕女图就是她,看看她有什么不同。”听导游一说,我拿出门票打开了仔细看,还真发现了不同,她一半是脸笑,两眼含情脉脉,另一半脸却是哭相,两眼噙着泪珠欲流非流,让人看了心疼。为什么这样?

 导游会钓人的胃口,让大家猜,大家猜什么的都有。一会儿导游告诉大家,圣母右侧侍女是伺候圣母起居生活的侍女,而圣母左侧的侍女是给圣母表演唱戏的侍女。这个阴阳脸是个唱戏的侍女,她的面部表情塑成这样,一是说明她表演的好,二是展示了人生都有苦乐的道理。据说著名的戏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曾到晋祠参观,他闭门谢客三天,来模仿这个表情,结果失败了,他临走时朝这个塑像拜了三拜。正因为这个塑像特别有名,许多游客都给她拍照,为了避免闪光灯的危害,所以管理人员给她戴上了帽子,穿上了衣裙。噢,原来是这个原因啊,我为不能亲眼看见这个侍女的脸而有些遗憾。可我心里却与她相通,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悲喜交加,苦笑相伴的。而要展示给人的,往往是笑脸,而留在眼里的泪,是不轻易让人见的,只有自己偷偷的擦拭吧了。

  参观了圣母殿,我们又看了圣母殿一旁的古周柏,这棵古柏距今有3000年了,它斜跨在圣母殿左侧,如一巨人张开双臂仰座于此,下半部树皮已经脱落,有的地方被游客摸的发亮。如此苍老的柏树,在枝头仍然有着墨绿的叶子。它见证了多少人间的是是非非,朝代的更替啊,它已是有灵性的了,还会看到人间更多的巨变。后来我又看了有名的唐槐,据说是唐太宗时所载,它一定见证了大唐的兴衰,那粗壮的树干要四五人才能合抱过来,并且它的分枝处都长出了杂草,这么古老的树木却还有着繁茂的叶子,如鹤发童颜的仙人。其实晋祠的树木除了有名的周柏和唐槐,每一棵都有它们的历史沉淀,有遒劲有力的向上伸展枝干的柏树,有长了树刺的皂荚树,哪一棵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尤其是文昌阁院里的一棵干枯的柏树,主杆一分为二,枝条像一个勇士有力的张开双臂,仰天长啸一样。听说它是被雷击中而劈开的,虽已干枯但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不倒,宛然成为了一个雕像,给人以力量的美。我不禁感叹,自然是用灾难的刀雕刻出了美,让这棵柏树有了新的开始。我们的生活有时也是如此,挺得住灾难的考验,就会开始更美丽的人生。

   后来我们跟着导游看了晋水之源――难老泉,《山海经》中注:“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这神奇的泉水汩汩地从泉眼而出,清澈透明,从一个龙形出水口向下流到一个小和尚雕像所举起的接水碗中,溅起点点水花,洒落在小和尚身上,小和尚如同活了一样,笑眯眯嬉戏水中。泉水就从小和尚身下缓缓流出,流向晋祠的各个池沼中,流向晋的河流,灌溉万亩农田。这恩泽晋人千年的难老泉啊,才是真的不会老去的,犹如指引人的经典思想一样,代代相传,用不枯竭。

 我们接下来又看了有名的,渔沼飞梁,有的说它是三绝之一。它的绝妙在于开翼型古桥之先河。站在圣母殿上,向下看去,它就如展翅欲飞的大鸟,而鸟翼下是鱼儿游来游去的沼池,搭配的如此和谐,不禁感叹古人的聪明与对建筑之美的阐述能力。

  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们走出了晋祠,迈出晋祠的大门,我回首望去,见在夕阳光辉中的晋祠,越发辉煌。愿晋祠这颗历史文化瑰宝,如难老泉一样长流不息。

  而于我而言,永留在心里的是阴阳脸的侍女,和文昌阁院里的枯柏。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征逐层说明的写作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3、了解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精度重点语段,体会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有幸能和同学们认识,并且共同上一节课。我听说十中的孩子都很热情,特别是咱们初二(7)班的同学,希望今天我们合作愉快。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晋祠》,老师先咨询一个小的地理知识,晋是哪个省的简称?——山西,所以晋祠就在山西省的境内。同学们知道吗,山西可是个好地方,旅游界流传这么一句话: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陕西。但是看得并不是自然风光,这两个地方有很多文化古迹,比如山西著名的云冈石窟、佛教文化的圣地五台山、晋商文化的代表乔家大院,等等,这些都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些文化旅游胜地。但要论历史悠久,它们却远不及晋祠。

晋祠原是为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作建的祠,虽然修建年代无可考证,但是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已有记载,可见这之前就已有祠了,足见其年代的久远。

今天,我们就跟作者梁衡进行一次免费旅游,让我们一起走进山西,游览晋祠吧!

过渡

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让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扫清文字障碍,下面老师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检查预习

一、出示小篇子,检测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苍劲、老妪、荫护、须髯、虬枝、拾级、草蔓、细流脉脉、冉冉不绝

二、订正:

重点放在:荫护、草蔓、细流脉脉、冉冉不绝

过渡

预习检测的反馈情况老师还是很满意的,这说明同学们是认真读文了

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提问:那我们打开书看课文,晋祠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一句话进行概括。

明确: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

2、提问:为什么这句话可以概括晋祠的特点?

明确:全文就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对晋祠进行介绍的。

3、教师指导:一般像这样的文章,第一段总写事物的特点,尤其是同学们找到的这句话,从两个方面来对晋祠的特点进行概括,总领了全文。后面就自然而然围绕这两个特点来介绍景物,我们看写其优美的自然景物是哪些自然段?(2—5),悠久的历史文化呢?(6—11)。

优美的自然风景(2—5)

晋祠

悠久的历史文物(6—11)

预习课文读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晋祠清幽、古朴

精度课文,感受晋祠的“美”

(一)研读2——5自然段,感受自然美:

1、提问: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第二段——山、树、水。

2、过渡:文章3、4、5段恰恰是从山、树、水三方面来介绍描绘晋祠自然风光的。我们来齐读课文,看看作者介绍了山的什么特点?是怎么来介绍的?

3、品读第三段:

(1)提问:晋祠的山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介绍其特点的?

明确:▲比喻——形象生动的描绘出晋祠周围山的雄伟、连绵不断的特点;

▲“拥”——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晋祠处于群山的环抱之中。

▲对偶——景色清幽,在这样一种景色之下去游览晋祠当然会心旷神怡了!

(2)过渡:可见晋祠在群山的环拥之中,平添了不少的情趣,那树呢?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么来介绍的?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老师的问题,并在文中勾画出来。

4、品读第四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晋祠的树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进行介绍的?

明确:列举了周柏、唐槐、左扭柏,说明了晋祠树古老苍劲的特点;

▲周柏——“劲直”、“皱裂”、“挑”、“青青的疏枝”、“偃卧”;

▲唐槐——“粗大”、“虬枝盘曲”、“簇簇”、“绿叶如盖”;

▲松柏槐柳——“老妪负水”、“壮士托天”;

▲“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拧”、“旋”。

(3)正因为悬瓮山的参天古木苍劲古老,终年遮蔽着晋祠,文中的一个词语用的特别好——“荫护”,使之幽静、典雅,营造出一种古朴的意境。那晋祠的水呢?美不美?这么美的文段老师也想读一读,同学同意吗?那同学们应该思考哪些问题?

5、品读第五段:

(1)老师范读文段:

(2)提问:水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如何介绍的?

明确:特点——多、清、静、柔。

▲多——这里……那里……桥下……亭中……路边;“信步”随意走动,水处处可见,显其多;游人感觉“这几百间建筑恐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为什么会产生此种感觉?更见其多;

▲清——“游鱼碎石,历历可见”,历历即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说明其水清;

▲静——“细流脉脉”、“流势都不大,轻轻的微波”;

▲柔——“如线如缕”、“如锦如缎”、“织成一条条大飘带”,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的写出晋祠的水伸手可触的质感。

▲“晋祠流水如碧玉”——引用了李白的诗句,这句话本身就把晋祠比作碧玉,形象地描绘其清透、柔滑,涵盖了晋祠流水清、静、柔的特点。

(3)过渡:恰恰是这里的这样的水,衬托着晋祠,赋予了它无限的灵气。山作背景、古树掩映、水绕其间,自然风景宛如画卷,但在作者看来这些并不是晋祠最美的地方,什么才是晋祠最美的?(还在于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

(二)研读7——11自然段,走进晋祠的人文价值:

1、提问:晋祠林立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作者主要抓住什么介绍它的人文景观?

明确:古建筑中的“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

2、提问:“三绝”分别“绝”在何处?

明确:▲圣母殿——现存最早(时间久远)、殿内宽敞却无一根柱子(结构精巧)、泥塑圣母像及42个姿态各异的侍女(艺术价值),(作者是如何描写这42个侍女的?排比——动作或姿态;形体、神态、衣纹——肖像);

引导:现在同学们见过得精致的东西很多了,可是大家想象一下,在距今近千年以前的那种生产力比较低下、科学技术比较苍白的古代,就能制造出结构如此精巧、艺术巧夺天工的圣母殿,确实堪称一“绝”,当然从中也可见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和智慧。

▲木雕盘龙——现存最早(时间久远)、木质优良(质地精良)、工艺精巧(艺术价值);

▲鱼沼飞梁——罕见的十字形飞梁(造型奇特,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和智慧)

3、除此之外,作者还介绍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

明确:次要建筑——古朴精巧;园中小品——极具匠心。

(在介绍园中小品时,主要抓住了假山下的石雕小和尚——可爱;溪旁的石雕大虎——有气势;石壁石碑上的题句——文人墨客喜爱这个地方)

小结

这部分,作者先抓住了晋祠中的主要建筑——“三绝”,并一一对它们进行介绍,然后再去写那些次要建筑和园中小品,这样便从主要到次要全方位的展示了晋祠的人文价值,也就是说在晋祠的古建筑中处处都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晋祠最美的还在于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了!

总结

1、那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在文章的第一段就概括的介绍了晋祠的特点在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之后,分别从自然景物和历史文化两方面来具体介绍,那我们看最后一段,它很显然是对全文进行——总结,作者把它比作是璀璨的明珠,可见对晋祠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进行了高度的评价。所以从结构上看,这篇文章是总——分——总结构。

2、提问:可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作者在文中具体介绍晋祠特点时和第一段概括晋祠特点的顺序不一样,是作者一时疏忽?还是精心安排?

明确: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晋祠的历史价值远远高于自然风景的欣赏价值,是它的人文价值使其具有历史的厚重,因此作者为了突出它的历史价值就在概括时放在了前面;但是行文中具体介绍时,作者就要遵循人们游览顺序和认知规律,先从晋祠的自然风景写起,这样,使文章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更体现了晋祠悠久的历史文化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的特点。

结语

所以说同学们还是很幸运的,虽然囚于斗室,仅仅是品读文字,便可轻轻松松的到著名的晋祠游览一番。这里的字让风景的确优美,山、树、水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衬托着晋祠,山拥、树荫、水托,无不给晋祠营造了古朴的意境。但是风景处处有,如果仅此缺少里历史的内涵、文化的底蕴,也许就不会吸引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成为人文旅游的胜地。

不知道同学们的晋祠之行是否尽兴,可能大家收获各不相同,如果仍有意犹未尽者,可自费旅游去感受它的悠久与优美吧!

作业

4、5、7种任选一段,删去文中描写语句之后,再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要求:1、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具体阐述理由;

3、100字左右

那是一个传说,那次去晋祠的时候导游说过,大体是这样的,晋祠大米的灌溉用水都是从水母娘娘屁股下面的水缸流出来的,所以皇帝不吃,因为皇帝觉得不干净。下面是详细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太原市的晋祠镇原名为古唐村。那时的古唐村一没有亭台楼阁,二没有清泉汨汨,三没有花草树木,为什么呢?只因为古唐村是一个非常贫困缺水的村落。而最叫老百姓发愁的就是村民们都要到七八里外的后山沟去挑水吃,日子过得别提有多艰辛。话说古唐村有一个名叫柳春英的贤惠媳妇,娘家在大佛寺村(即今晋源区金胜村)。春英不仅人长得俊秀,心肠也特别善良,而且人又勤快,可偏偏遇上个又凶又狠的婆婆。春英本为冲喜而嫁给恶婆儿子的,谁知冲喜也没有挽留住他儿子的生命,留下可怜的春英在恶婆婆的百般虐待下受尽折磨。媳妇整天忙里忙外承担了家里所有的活计,可恶婆婆总是不满意,稍不顺心,张口就骂,举手就打。最令人气愤的是,当媳妇千辛万苦地从七八里外的后山沟里挑回一担水时,恶婆婆只用前边这桶水,后边那桶水就倒掉了,说是女人身后的水不干净。为防止媳妇偷懒,狠心的婆婆还特意让木匠做下一副尖底水桶,这样媳妇路上就不能休息了。如此一来,一般人家一天一两担水就够了,可媳妇挑四五担也不够,媳妇的日子过得别提有多艰难,整日以泪洗面。尽管这样,媳妇还是忍气吞声,终日操劳,不论寒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挑水。一天早晨,春英挑水回来走到半路,遇见一位白发老人牵着马站在路边。老人施礼道:“这位媳妇,行行好吧,我和马都快渴死了,让我们喝点水吧。”春英停下脚步,抬头看看老人,只见他风尘满面、唇焦口燥,那马也直往水桶跟前凑,看样子真是渴坏了。春英本是心善之人.不觉动了恻隐之心,爽快地说:“老人家,那你就喝后面这桶里的水吧!”白发老人不解其因,春英就将婆婆不喝后面桶里的水的原因告诉了老人,不曾想老人竟然也说只喝前面桶里的水,春英犹豫片刻,还是爽快地让老人家喝了前面桶里的水,剩下的水饮了马。老人与马喝完水,道了声“多谢”,转身拉马上路去了。春英只好无奈地将后面的水倒掉,挑着空桶又去后山沟重新挑水。这样挑水回来晚了,因误了婆婆的早饭,她被婆婆狠狠地毒打了一顿。第二天早晨,柳春英起了个大早去挑水,回来走到半路,又遇到昨天那位拉马的白发老人。看着他们焦渴的样子,春英早把昨天的挨打的事忘了,又热情地让老人和马喝掉了前面桶里的水。急忙挑起水桶一路小跑二次上后山沟重新挑水。可担水回来还是误了婆婆的早饭,又让婆婆狠狠地打毒了一顿。第三天,春英为了不误早饭,天还没亮就起床去挑水,挑回水站在原地等候老人。过了一会,老人牵着马又来了,春英不等老人开口,就走上前说道:“老人家,快喝水吧!”老人家二话不说,低头喝水、饮马,眨眼间一桶水又全喝光了,春英急忙转身再去挑水。老人拉住她的扁担说:“好心的媳妇,我是天上的白衣大仙,久闻你贤惠善良,特来相试,一连三天,你都热情地把水给我与马喝,回去晚了还要挨打受气,可你却没有半句怨言,真是名不虚传啊!今赠你马鞭一条,回家放进瓮里,用水时只须稍许提鞭水瓮即满,但千万不能把鞭子提出瓮外。切记!切记!”春英接过鞭子刚要道谢,老人和马却一下子飘然不见。春英回到家,婆婆还没有起床。她放下挑担,照老人所嘱将鞭子插入瓮中,轻轻一提,就见清水一点点漫了上来,再轻轻一提,水又随鞭而涨,不一会清水已满满一瓮。她高兴极了,特意挨家挨户地告诉村里的乡亲,让他们都到自已家里来挑水,从此古唐村的人再也不用起早摸黑到七八里远的后山沟挑水了。古唐村人多少年来的吃水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村民们纷纷感激春英的贤能,这可让恶婆婆大为不满:她一怪春英多事,讨厌村里人每天从她家挑水;二怪水瓮里的水永不枯竭,使得媳妇不再似以前辛苦。左思右想,恶婆婆突然心生一计,假意好心让春英回娘家探亲。春英自从嫁过门来,也没有回过娘家,如今吃水不用出门挑水了,春英也就放了心准备回娘家看看,临走时再三叮嘱婆婆,千万不能将神鞭抽出水瓮。谁知媳妇走后的第二天,恶婆婆就悄悄来到水瓮前一边自言自语道:“哼!我叫你们再来我家挑水!我非叫你重新每天去后山沟挑水!”一边指使小姑将神鞭抽出藏匿。说时迟,那时快,随着鞭子被抽出水瓮的一瞬间,一股瓮口粗的巨流不停地从水缸里涌出,眨眼功夫就溢出厨房,流到院心,把坏心眼的婆婆淹死了。滔滔不绝的水流溢出春英家的院墙,流向大街小巷,眼看古唐村在转瞬间变成了一片汪洋。此时春英正坐在娘家对镜正梳妆,一听说婆家村里发了大水,就知道是婆婆把马鞭子拉出水瓮,情急中她一手夹草垫,一手执木梳,披散着还没梳好的半拉头发跑回家中,只见瓮里的大水象泉水一样不住地往外喷涌,她顾不上喘气,就慌忙把草垫往瓮上一扣,自己奋然一跃坐在了瓮上。说也奇怪,春英坐到瓮上后,水势顿时变缓,一下子由汹涌的大水变成了涓涓的细流,顺着草垫子不停地往外流泄。不一会,村里的大水也渐渐地退了,人们才想起春英,纷纷赶到她家。只见春英端然坐在水瓮上,一手持梳,一手挽发,正在安详地梳头。不管人们怎么呼唤她,她也不应声,临近一看,原来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从她坐的水瓮的草垫下涓涓流出,这就是潺潺不息的“难老泉”水(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常温在十七度左右)。从此之后,春英用自己的生命换来长流不息的难老泉水,养育着古唐村世世代代的村民,灌溉着古唐村千万亩良田。村民们为了纪念春英,就在她坐的水瓮处盖了一座名为“水母楼”庙宇,尊称她为水母娘娘。今晋祠难老泉边的水母楼里,水母娘娘端坐瓮上,如常人一般束髻举梳,显得祥和、亲切、美丽。多少年来,每逢农历六月十五,晋祠就会举行规模盛大的晋祠庙会,附近的老百姓都要至此摆供唱戏,祭祀水母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