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1,地理位置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至35.05'之间。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
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东邻郑,西接虢,北跨黄河,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错综复杂,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
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所以“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2,历史文化
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圣贤云集,人文荟萃。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在洛阳建东都,下令开凿大运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运网;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扩展资料:
一般称洛阳“九朝帝都”是因为“九”在古代是最大的阳数,有“最”、“多”的意思,由清乾隆皇帝所提,此说法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我国历史上最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显庆二年(657年)10月,高宗“循皇后武氏之请”首次东幸洛阳,并诏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并如雍州”,把洛阳升格到都城的地位。这是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第一步骤。
此后的二十六年间,唐高宗李治曾九次来往于东西两都,寓居洛阳十一年。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
永淳元年(682年)居洛后,不复西返。唐高宗尚未东幸洛阳前,便着手修葺洛阳宫殿。显庆二年4月,他命司农少卿韦机(韦弘机,为避讳改为韦机)为司农卿兼知东都营田,完葺宫苑,从而揭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序幕。
韦机在洛阳宫原有的基础上,增建了许多宫殿设施,禁苑中修造了高山宫、宿羽宫两宫,制度壮丽;沿洛水建造了奢华无比的上阳宫,显胜一时。弘道二年,官名、官服都加以变更;洛阳城的许多名称也加以变动,改东都为神都,东都苑为神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都
百度百科——神都
在古代中国,决定一个都城地点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势等自然因素,也包括经济、文化等人文因素。而长安和洛阳则很好地符合了很多条件。
首先,长安地处偏西,位于内地和边疆的交界处,而洛阳居天下之中,四通八达,在交通便利上洛阳占有优势。而长安居关中之地,东有崤函天险,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易守难攻,一旦东方出现变乱,便可以坐镇长安,进可攻,退可守。
王朝的政治需求也是决定定都地点的因素。西周定都镐京,关中时周族的发源地,十分适合他们的农耕经济,周成王时修筑洛邑为陪都,号成周,是为了了监视和震慑商朝的移民,控制东方领地。秦朝统一后,沿用了原先的首都,国祚短暂,未能来得及考虑都城迁移的问题。
西汉最初定都于洛阳,后娄敬进谏,力陈关中的险要和富庶。西汉最终定都关中,除了以上原因,还因为在东方分封了大量的诸侯王国,定都长安可以随时扑灭可能的叛乱。
扩展资料:
朝代定都年代名称地区辖区
崇国约前2200年-前1027年崇京畿
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丰京、镐京京畿樊,杜,高陵,骊山氏,蓝田等邑[县]
秦朝前350年─206年咸阳内史府蓝田,高陵,栎阳,杜县,骊邑,芷阳[县]
西汉前202年─109年长安京兆尹长安,蓝田,新丰,霸陵,杜陵,奉明,南陵[县]左冯翊[府]辖区:高陵,栎阳,万年[县]右扶风[府]辖区:户县,周至[县]
新朝 9年─23年常安京兆尹同上
东汉 190年─195年长安京兆尹长安,蓝田,新丰,霸陵,杜陵[县]左冯翊[府]辖区:高陵,万年[县]右扶风[府]户县[县]
西晋 313年—316年长安京兆郡长安,蓝田,新丰,阴般,杜陵,霸城,高炉,万年[县]始平郡[府]辖区:户县[县]
前赵 319年─328年长安京兆郡长安,蓝田,新丰,阴般,杜陵,霸城,高炉,万年[县]扶风郡[府]辖区:周至[县]始平郡[府]辖区:户县[县]
前秦 351年─385年长安京兆郡司隶校尉部[省]京兆尹[府]辖区:长安,蓝田,新丰,阴般,杜陵,霸城,高炉,万年[县]扶风郡[府]辖区:周至[县]始平郡[府]辖区:户县[县]
后秦 386年─417年长安京兆郡司隶校尉部[省]京兆郡[府]辖区:常安,蓝田,新丰,山北,杜城,霸城,高炉,万年[县]扶风郡[府]辖区:周至[县]始平郡[府]辖区:户县[县]
西魏 534年─557年长安京兆尹雍州[省]京兆尹[府]辖区:长安,霸城,山北,杜县,蓝田,新丰,阴般,户县[县]冯翊郡[府]辖区:高陆,广阳,万年,鄣县[县]扶风郡[府]辖区:周至[县]
北周 557年─581年长安京兆尹雍州[省]京兆尹[府]辖区:长安,万年,蓝田,新丰,户县[县]冯翊郡[府]辖区:广阳,高陆[县]恒州[省]周南郡[府]辖区:周至[县]
隋朝 581年─617年大兴京兆郡京兆郡[府]辖区:大兴,长安,高陵,蓝田,周至,户县,新丰,万年[县]
唐朝 618年─904年长安京畿道京畿道[省]京兆府[府]辖区:万年,长安,高陵,栎阳,昭应,蓝田,户县,周至[县]
大顺 1644年─1645年长安西京
参考资料:人民网-长安洛阳为何帝王偏爱定都这两处
公元219年十月,已是垂暮之年的曹操,回到已荒废的帝都洛阳,下令重建北部尉廨、兴修建始殿,曹操回洛阳,不只是对自己仕途起点的回顾和对洛阳的怀念,更重要的是在为一个新的洛阳和一个新王朝奠基,而修建部尉廨、建始殿的地方就是现在洛阳东部,汉魏洛阳城故址金村附近。
公元220年初,一代巨星曹操在洛阳陨落。
曹操籍贯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谯城区),曹操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的,也就是说是在洛阳长大的,因为曹嵩长期在洛阳工作。曹嵩的养父曹腾是大太监,在宫中30多年,历事四帝,官至中常侍大长秋,负责管理长秋宫(皇后所居之地),封费亭侯;曹嵩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后来官至太尉,成为“三公”级别的最高官员。曹操幼年时期,曹嵩已是司隶校尉,这是督察京师和地方的检察官,职权很重,号称“卧虎”。曹操跟他一起生活,应是自幼生长在洛阳。
曹操在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就学读书,与袁绍、张邈是玩伴,虽然少年游荡无度,但得到了当时以“知人”著称的桥玄、何颙、许劭等人的欣赏,何颙评价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在此期间曹操的人生观得以确立,并在二十岁便崭露头角被举为孝廉,任北部尉掌管洛阳北部的治安。
当时洛阳北区居住的多是达官贵人,他到任后申明法纪,“拨乱之正,以刑为先”,大宦官蹇硕的叔父犯禁夜行,曹操毫不手软,当即棒杀,此举效果卓著,一时“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后来汉室遭遇董卓之乱,已经三十多岁的曹操散家资出洛阳,组织民团并联合各路义军共同抗击董卓,数十年戎马倥偬,历经战争无数,“挟天子以诸侯”,无论后世所评奸也佞也罢,最终取得三国鼎立之局面,而到他身故之时,一直以汉臣自称。
但为什么曹操在去世前几个月,没有率军直奔襄阳、樊城前线,也没有前往许都加强防守,而是回到洛阳——三十年前被董卓一把大火烧成废墟的洛阳。
这次回洛阳,曹操重建北部尉廨,“令过于旧”,这是暮年的曹操对自己仕途起点的回顾和肯定。但更重要的显然是另一座建筑——建始殿,在旧废墟上建一座新宫殿,并以“建始”名之,这意味着什么?他在为一个新的洛阳奠基,为一个新王朝奠基,在三足鼎立的格局中,洛阳的地望,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已至暮年,却壮志难酬”。
他是站在百年帝都的高度,在他自知余日无多之时又在寻找百年基业的起点。
曹操对洛阳深深的情怀,人生起点与终点均留在了洛阳,但为什么后葬在了安阳?听听省文物局副巡视员、省文物考古协会会长孙英民的解读。
“曹操青少年时期在洛阳不断学习,知书明理,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杀违令官宦等一些事让他取得了自己初步的政治资本,所以说洛阳是他的成长地、成名地,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的”。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虽然大权在握,但始终没有称帝,国号也一直是汉魏。生前天子进公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庚子王崩,谥号:武王。二月,葬高陵,谥号:魏武王。他的高陵中出土器物上印有“魏武帝”字样,但那是他儿子曹丕追封的,当时曹丕已经称帝。”
“曹操一直以汉臣自居,洛阳是当时的国都,他葬在这里会有违礼仪,所以回到了自己的封地邺城安葬,也就是今天的安阳一带。”孙英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