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墓为什么不开发啊?
陕西考古工作者经过近三年的勘察研究,得出秦始皇陵墓储存基本完好,未遭严重破坏和盗掘的结论。那么,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陵墓何时才能开启呢?专家们认为,根据目前的条件,许多技术问题尚没有解决,开掘秦始皇陵的时机还不成熟,主要困难有如下几点:
1、秦始皇陵规模巨集大,陵墓约500乘以500米的正方形,按通常的考古程式,必须大揭顶,将封土一层层去掉,再一层层挖向地宫。移土工程的巨大且不说,要保护好地宫,必须要建一座跨度500米的永久性的保护大厅,建这样大跨度的大厅,不要说在国内,就是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而且费用极为浩大。
2、另外,秦岭地区地下水位相当高,距地16米就见水了。而地宫是在26米以下,开掘时,如没有特大型排水装置,整个地宫必定会被大水淹没。
3、陵墓内有大量水银,这些水银形成了浓密的水银密封层,如何通过密封层也是个难题。
4、如何解决出土文物保鲜也是一大难题。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秦兵马俑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当时,土层被开启,兵马俑都是色彩鲜艳的彩陶,可出土不久,色彩全部褪尽了,变成了清一色的灰褐色。北京定陵曾出土了大量的丝织品,其中包括一件龙袍,当时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进行保护,结果还是失败了。现在的那件龙袍只要稍微一动,就有可能变成一堆碎片或粉末。目前这些技术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所以秦始皇陵暂不能发掘。
秦始皇陵为什么不开发
关于史料中记载的秦陵地宫里水银造的“百川江河大海”,秦陵地宫中的汞含量的确高得异常。能流动的水银百川江海,不仅可以让地宫中富丽堂皇,还能够有效地防腐防盗。高浓度的汞蒸汽一旦被人体吸入,轻则肌肉瘫痪、精神失常,重则一命呜呼。而现在的科学技术还不足以防止这些汞的外流
news.qq/a/20040907/000396
这是关于秦陵的网址
是《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的报道
秦始皇陵为何迟迟不能开挖
请参考以下访谈记录,你就知道不能发掘的原因了
主持人:这一次对于秦始皇陵的勘探虽然已经解开了好几个千古之谜,但是还是给人们留下很多问号。比如在秦始皇陵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珍宝,它有没有被盗过,接下来我们就来听听两位专家的意见。今天我们连线嘉宾第一位是始皇陵考古队的段清波队长,你好。第二位是中国秦汉史学会的副会长王子今教授,非常欢迎两位加入我们节目当中。首先我想问一下段队长,很多人在发生这么一个疑问,说你们现在已经对秦始皇陵进行初步的勘探了,是否意味着下一步你们可能要去挖掘它?
段:这次勘探和将来的发掘没有直接的关系,目的只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一下秦始皇陵整个文物布局,尤其秦始皇陵地宫大致的范围、结构和将来的发掘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现在也没有计划对它进行发掘。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王教授,您是否赞同说,有一天要去把秦始皇陵发掘开来呢?
王:总有一天会发掘,但是现在的条件还是很不成熟。
陵园正射影像图
主持人:不成熟您具体指什么?
王:考古力量加上资金,加上保护的手段,研究的方式等等,现在都不成熟。
段:我们发掘秦始皇陵并不是想象那么困难,但是发掘以后文物的保护,包括那么大的陵墓怎么保护的问题,以及出土具体文物的种类,现在在国内来讲,确确实实还达不到,在发掘汉墓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陶罐上面那些彩绘,随着我们发掘的过程中,那彩绘就卷起来了,这个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说现在在秦始皇陵地宫里会出现什么样的文物,尤其有机质的文物保护难度非常大。我们发现那么大一个坑,不可能一下子瞬间进行隔绝空气,做到恒温恒溼隔氧,即使有几分钟的误差,会对文物进行致命的破坏。
主持人:王教授,会不会,有没有一些历史的难题或者疑点,一定要有一天开掘了秦始皇陵才能得到解答?
王:地宫里边的发现会有什么惊人发现,我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讲到秦始皇的身世问题,到底,就是他的血统问题,和吕不韦的特殊关系。有的学生就说,可以做一个DNA的鉴定。如果秦始皇的尸骨还在,如果庄襄王的墓也能够得到尸骨的话,这个说法也是有可能性的。
主持人:您的说法肯定也会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这个皇陵里到底会有什么,我想问一下段队长,根据目前勘探的情况,我们大概可以判断,如果在这个墓室里能有一些什么东西?
段:我们就对同一个时期,整个先秦到汉初这么一个阶段,我们对秦始皇陵地宫里大致会出现什么样的文物类别,应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测。比如国家重器、鼎、簋这些东西,青铜类的,还包括金银质的文物。还包括些有机质的,最有可能出土的就是什么呢,出土一些竹简,出土一些木椟,上面可能有必须完整的秦国的历史,秦国现状的记载,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焚书坑儒以后,把很多文化典籍全部烧光了,如果再出土这种东西的话,那可能它的意义就大得不了,非常多的历史上的、文化上的疑难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
主持人:王教授,有很多人说你看秦始皇陵只是发掘了陪葬的坑,比如像兵马俑、车马坑,却已经如此惊世骇俗,他的墓室里还不知道有多少好东西呢。关于这一点在所有的史料上有记载吗?
王:其实史学界最渴盼的,而且最抱有希望就是出现当时的文书,另外史书记载,他当时把一些大量的珍宝收藏进去,还有一些,发掘墓我们应该能够看到一些现象,比如史书记载里边有所谓机弩矢,就是射杀盗墓人的这种特殊的机具,用弓箭来射杀盗墓者。另外又说水银做成的百川江河大海,给我们探索当时的机械史提供了一些悬念。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东西,像永动机那样的,永动机的设定当然是妄想,当时到底是什么形式,我们看这次勘测的报告说,在地宫上方有高温度异常,......
秦始皇陵为什么不敢开发
开发了保护不了
秦始皇陵有没有被开发
没有发掘。
为什么不开启秦始皇陵?
一方面是现在有些技术中国还不成熟无法达到开采并很好的储存的要求,日本曾提出要和中国一起开掘秦始皇陵的意见只要获得亲宝藏的十分之一,但被中国***直接拒绝。
另一方面无论从民族心理,民族感情上,还是从尊崇先人的角度甚至从唯心主义的龙脉风水角度看,都不应该开启秦始皇陵。有一个日本记者问一位中国考古学者:“你们中国什么时候开启秦始皇陵,全世界都很想看看里面埋藏了些什么。”那位中国考古学者当即反问那位日本记者:“你们日本打算什么时候开启日本历代天皇的陵墓呢?”该记者答道:“我们从没打算开启天皇的陵墓,我们不愿意打扰他们。”中国学者当即愤怒的对他说:“你们不愿意打扰你们的天皇,那我们中国人又为什么要开启我们的皇帝的陵墓去打扰他们呢。这是什么道理!”
为什么不开发明陵?
中国在考古当年的技术其实并不好,秦始皇陵刚发现的时候误掘了一个墓坑,然后只得进行抢救性保护,最后的结果很糟糕。而明陵这种规模的墓地挖掘起来只会更混乱
为什么历朝历代都没开发秦始皇墓?
项羽没挖过,刘邦曾大骂项羽说挖秦始皇陵是项羽的罪过之一,但他的话不可信啊。
其实历代国家比较稳定的时候,盗墓的机率是很小的,当天下大乱的时候,那些异心之人便会发昧良心的盗墓财。孙殿英曾经挖慈禧的坟墓,曹操在山东时曾挖刘姓诸侯的坟墓,这些都是不道德的。秦始皇的陵墓至今完好的储存著。历代帝王保护秦始皇的墓,也就是保护未来自己的墓,谁会希望后来人学着自己把自己的坟墓倒开呢?
乾陵,秦陵等墓葬五十年不允许开发的政策,对这政策有什么看法
个人感觉这只不是偏偏老百姓而已的,所谓的“不开发”是指暂时不公开里面的资讯或建设成为旅游景点而已,估计是里面有什么秘密暂时不能被世人知道或者还没有弄清楚而已。对多数人来说知道不知道没什么卵用,更不用说对这个政策支援不支援,再说了在china你一老百姓就算反对有用?
为什么不开发秦始皇陵?
陕西考古工作者经过近三年的勘察研究,得出秦始皇陵墓储存基本完好,未遭严重破坏和盗掘的结论。那么,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陵墓何时才能开启呢?专家们认为,根据目前的条件,许多技术问题尚没有解决,开掘秦始皇陵的时机还不成熟,主要困难有如下几点:
1、秦始皇陵规模巨集大,陵墓约500乘以500米的正方形,按通常的考古程式,必须大揭顶,将封土一层层去掉,再一层层挖向地宫。移土工程的巨大且不说,要保护好地宫,必须要建一座跨度500米的永久性的保护大厅,建这样大跨度的大厅,不要说在国内,就是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而且费用极为浩大。
2、另外,秦岭地区地下水位相当高,距地16米就见水了。而地宫是在26米以下,开掘时,如没有特大型排水装置,整个地宫必定会被大水淹没。
3、陵墓内有大量水银,这些水银形成了浓密的水银密封层,如何通过密封层也是个难题。
4、如何解决出土文物保鲜也是一大难题。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秦兵马俑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当时,土层被开启,兵马俑都是色彩鲜艳的彩陶,可出土不久,色彩全部褪尽了,变成了清一色的灰褐色。北京定陵曾出土了大量的丝织品,其中包括一件龙袍,当时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进行保护,结果还是失败了。现在的那件龙袍只要稍微一动,就有可能变成一堆碎片或粉末。目前这些技术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所以秦始皇陵暂不能发掘。
秦始皇陵不能开挖的真正原因
主持人:这一次对于秦始皇陵的勘探虽然已经解开了好几个千古之谜,但是还是给人们留下很多问号。比如在秦始皇陵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珍宝,它有没有被盗过,接下来我们就来听听两位专家的意见。今天我们连线嘉宾第一位是始皇陵考古队的段清波队长,你好。第二位是中国秦汉史学会的副会长王子今教授,非常欢迎两位加入我们节目当中。首先我想问一下段队长,很多人在发生这么一个疑问,说你们现在已经对秦始皇陵进行初步的勘探了,是否意味着下一步你们可能要去挖掘它?
段:这次勘探和将来的发掘没有直接的关系,目的只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一下秦始皇陵整个文物布局,尤其秦始皇陵地宫大致的范围、结构和将来的发掘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现在也没有计划对它进行发掘。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王教授,您是否赞同说,有一天要去把秦始皇陵发掘开来呢?
王:总有一天会发掘,但是现在的条件还是很不成熟。
陵园正射影像图
主持人:不成熟您具体指什么?
王:考古力量加上资金,加上保护的手段,研究的方式等等,现在都不成熟。
段:我们发掘秦始皇陵并不是想象那么困难,但是发掘以后文物的保护,包括那么大的陵墓怎么保护的问题,以及出土具体文物的种类,现在在国内来讲,确确实实还达不到,在发掘汉墓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陶罐上面那些彩绘,随着我们发掘的过程中,那彩绘就卷起来了,这个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说现在在秦始皇陵地宫里会出现什么样的文物,尤其有机质的文物保护难度非常大。我们发现那么大一个坑,不可能一下子瞬间进行隔绝空气,做到恒温恒溼隔氧,即使有几分钟的误差,会对文物进行致命的破坏。
主持人:王教授,会不会,有没有一些历史的难题或者疑点,一定要有一天开掘了秦始皇陵才能得到解答?
王:地宫里边的发现会有什么惊人发现,我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讲到秦始皇的身世问题,到底,就是他的血统问题,和吕不韦的特殊关系。有的学生就说,可以做一个DNA的鉴定。如果秦始皇的尸骨还在,如果庄襄王的墓也能够得到尸骨的话,这个说法也是有可能性的。
主持人:您的说法肯定也会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这个皇陵里到底会有什么,我想问一下段队长,根据目前勘探的情况,我们大概可以判断,如果在这个墓室里能有一些什么东西?
段:我们就对同一个时期,整个先秦到汉初这么一个阶段,我们对秦始皇陵地宫里大致会出现什么样的文物类别,应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测。比如国家重器、鼎、簋这些东西,青铜类的,还包括金银质的文物。还包括些有机质的,最有可能出土的就是什么呢,出土一些竹简,出土一些木椟,上面可能有必须完整的秦国的历史,秦国现状的记载,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焚书坑儒以后,把很多文化典籍全部烧光了,如果再出土这种东西的话,那可能它的意义就大得不了,非常多的历史上的、文化上的疑难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
主持人:王教授,有很多人说你看秦始皇陵只是发掘了陪葬的坑,比如像兵马俑、车马坑,却已经如此惊世骇俗,他的墓室里还不知道有多少好东西呢。关于这一点在所有的史料上有记载吗?
王:其实史学界最渴盼的,而且最抱有希望就是出现当时的文书,另外史书记载,他当时把一些大量的珍宝收藏进去,还有一些,发掘墓我们应该能够看到一些现象,比如史书记载里边有所谓机弩矢,就是射杀盗墓人的这种特殊的机具,用弓箭来射杀盗墓者。另外又说水银做成的百川江河大海,给我们探索当时的机械史提供了一些悬念。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东西,像永动机那样的,永动机的设定当然是妄想,当时到底是什么形式,我们看这次勘测的报告说,在地宫上方有高温度异常,这就引发我们产生一些联想,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现象......
乾陵为何没有被盗,民间传说更可谓神乎其神。有说从史书记载温韬盗墓至乾陵“风雨大作,未觉”推测,有“天神”守护,并非无人动盗墓之念。但据专家试探勘察证明了此墓未被盗过,这与墓结构的复杂严谨有很大关系,如在隧道内中部的边沿之处上部有石条封堵,并用铁细腰栓板和铁栓棍上下左右牵拉,空隙用锡铁灌注。此外陵是凿在石灰岩山上,隧道口保存完好,再从别的地方另凿洞进去是比较困难的。
乾陵不仅蕴藏着历史宝藏,而且还笼罩着世人难以理解的“神秘光环”。
据报载,1971年7月26日4时30分,美国阿波罗号发射成功,飞船达到二级宇宙速度,进入奔月轨道。当宇航员爱德宁在宇宙飞船上俯视中国大地时,突然发现中国长城的南方即北纬34°,东经107°11′有九个一字排开的小黑点,其中位于最西边的黑点最为显著。他认定这是新式武器的装置点,便立即进行了拍照并向五角大楼和总统尼克松汇报。
1981年,中美已经建交,爱德宁成了第一批来中国的美国旅游者,他提出要到九个黑点的所在地看一看,中国政府答应了他的要求,并把他送到渭北那九个黑点所在地,这里根本没有什么秘密武器,只有20多座汉唐帝王陵墓排列着,最西面的黑点正是乾陵。这一插曲凭添了乾陵的几许神秘。
乾陵墓室内部肯定会有岩溶现象
正如一直从事陵墓保护管理工作的、陕西省常山县唐东陵研究室主任徐广源老师所说:“国家规定,不经过国家批准,任何团体或者个人不能开掘帝王陵墓;即使陵墓以前曾被盗墓,如果有关考古单位想对该陵墓进行清理工作,也要经过国家的批准。”
那为什么乾陵作为一个从未被盗过的陵墓却引起了挖掘与不挖掘的争论呢?这与乾陵自身的地理环境有关系。近年来,地方有关部门提出了“抢救性开挖乾陵”,以防止乾陵地区地质、水文、地震情况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乾陵这座古墓,已经成为公众和全国媒体趋之若鹜的新焦点,有关它的传闻和报道也是接连不断,它已被公众列入“议事日程”和关注的对象。
据陕西省文物局科教处的刘处长介绍,这是因为乾陵的墓室建在石灰岩质的山中,由于雨水较多,内部肯定会有岩溶现象,所以肯定墓室内部会有积水,至于多少,对文物又会造成多大影响还不得而知。现在,有关专家正在做地震对山体的影响等一系列复杂的实验。
由陕西省各学科权威人士共同完成的《乾陵地区地质、水文、地震情况专题报告》也已送到上级部门。而且这个报告只是整个考古工作中最初步的工作,从这报告中根本推断不出目前地下文物所处的准确环境,因而对于是否发掘乾陵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刘处长说:我们地方上,对乾陵的考古发掘工作还只停留在科研的阶段,也就是只是考察勘测古迹,远未到达发掘的阶段。可见外界的“即将被发掘”或“正在发掘”的消息纯属不实之辞。
中国工程院研究室的王元晶告诉记者,在2000年下半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工程院曾先后两次组织院士、专家对乾陵有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讨论,提出了“关于乾陵地区水文地质和地震现状不危及唐乾陵的咨询意见”。
咨询意见认为,乾陵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不会对乾陵造成威胁;为防止地震灾害而抢救性开挖乾陵的理由不充分;目前我国尚缺乏有效地保存大面积出土文物的技术,国外也没有同类先进保护技术可资借鉴。因此,开挖唐乾陵目前不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为了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物,唐乾陵近期不开挖为宜。
唐墓中可能会出现不少名人真迹
陕西省文物局科教处的刘处长告诉我们:考古是一种责任,一切要“以保护文物为前提”。她说:“隶属于文物部门的考古发掘工作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古墓的发掘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如寻宝一般,发现宝藏就会迫不急待地挖出来。考古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责任,它是以文物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宗旨,以‘不主动发掘的方针’为工作原则。”目前,我们现有的科技水平能否达到有效保护文物所需的程度,是决定发掘工作是否开展,何时开展的又一重要因素。以乾陵为例,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对乾陵中的文物保护存在哪些棘手的难题呢?
据刘处长及乾陵博物馆的相关人士透露:主要是有机质的保护问题。因为墓穴中是真空环境,如果温度、湿度相对稳定,是比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而如果发掘,有机质是最易被氧化的。据历史学家推断,唐墓中大多有很多相当珍贵的古代名人字画、丝绸,尤其乾陵中纸质的名人字画会有相当一部分,而且其中很有可能会出现不少至今从未面世过的名人真迹和解读这段历史中众多谜团的文献,展示当时真实风貌的丝绸制品及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尸体。倘若在发掘时没有百分之百完好并长期保存的把握,这些文物一旦受损,那将成为无法弥补的过失。所以对有机质的保护是最令专家头痛的难题。但刘处长还向记者透露一种决定发掘的可能,就是从抢救文物的宗旨出发,一旦专家经勘察发现,目前地下的各种环境已对文物造成了严重的损坏,而必须将现存文物抢救出来时,那就会立即开挖。据目前现状推测:是否发掘的决定将在近3至5年中得出结论。
现阶段,我国的考古科学水平还不是很先进,即使把眼光放在全世界的基点上,人类依然要受许多保护、发掘技术的限制,人们得时时提防着那些古老的诱惑……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开采对于这些珍贵的古代遗产来说才是最能将其得以妥善保护的方式,全人类期待那样一个高科技考古时代的来临!
乾陵是中国古代一座非常特殊的陵墓。其一,与通常的皇帝陵寝不同,乾陵共埋葬着两位皇帝,分别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是一座帝王合葬墓;其二,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未被盗墓贼光顾的帝陵,可以说在所有帝陵中都是“开挂”的存在;其三,关于乾陵的陪葬品大家也是议论纷纷,饶有兴趣,毕竟它的主人太特殊了。那么,为什么不打开墓穴进行发掘呢?其实这是有很多原因的。
帝王陵并不是你想挖就能挖的,是需要报请国务院审批的。而1987年和1997年,国务院曾两次正式发文,强调在国家层面上不主动挖掘帝王陵,这一规定目前已成为考古界不可逾越的“红线”。由于定陵的惨痛教训,目前很少有个人或组织敢于申请挖掘乾陵,即使申请,国务院也不可能审批通过的。早在1961年,乾陵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也多次发布公告,加大对乾陵的保护力度。在这种大背景下,至少短期内乾陵都不可能被挖掘。
经历数千年的风雨和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盗墓活动,其他唐帝陵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唯有乾陵依然“坚挺”,这与它坚固的内部结构密不可分。乾陵“以山为陵”,修建在陕西咸阳市梁山深处,整个帝陵人迹罕至、位置险要、坚固异常。国民党将领孙连仲曾试图盗取乾陵,动用大批军队,经过长达半个月持续不断的狂轰烂炸,最后连墓室的入口都没找到,可见挖掘乾陵的难度有多大。
由于陵墓主人的特殊身份,不少人推测乾陵埋有大量精美的随葬品,都是属于国宝级的文物。这些文物已经在地下沉睡上千年,一旦经发掘重见天日后,会由于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的原因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对文物保护要求极高。1958年定陵挖掘后,许多随葬的丝织品、青花瓷器以及明神宗的棺椁和尸骨都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损失极其惨重。截至目前,国家在文保方面的技术依然尚为达到要求,因此不会轻易挖掘。
基于以上原因,乾陵依然在梁山完整的保存至今。目前,乾陵已经过数千年的风雨,希望它能够一直这样平静的沉睡下去,远离纷争和世俗的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