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岳飞兼资文武,能诗善书,并且精忠报国,岳家军忠于朝庭、抗击金军、爱护百姓。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
我们现在说岳庙,一般指的就是岳飞庙,为了纪念这位历史英雄而修建的。岳飞生活的年代是两宋之交,但是他是死在南宋的,那么南宋之后出现岳庙没什么问题,但是在以北宋末年为背景的《水浒传》里面却也出现了岳庙,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作者写错了,让岳飞穿越时间了?水浒传里的岳庙到底供奉的是谁呢?
据不完全统计,《水浒传》中三次出现“岳庙”。
其一是第二回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为了支开高俅派到他家门前明为伏侍实则监视他的两个牌军,借口要去酸枣门外岳庙烧香礼神,让其先到岳庙里做好准备,然后在两个牌军次日买了福物傻愣愣等在岳庙的时候,王进带上老母直接从西华门逃出了东京开封府。
其二是第六回,鲁智深管理的大相国寺菜园,就在岳庙隔壁,按照大相国寺方丈智清长老的话就是:“我这敝寺有个大菜园,在酸枣门外岳庙间壁”。
其三是第七回,林冲陪娘子到岳庙还愿烧香,林冲本人巧遇鲁智深,林冲娘子遇到高衙内调戏,按照林冲的话来说,就是“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
《水浒传》写到岳庙并不是施耐庵犯了错误,因为这里的岳庙不是岳飞庙而是东岳庙。这个泰山庙就是岳庙,也就是东岳庙的简称,开封之所以有东岳庙,与宋真宗天书封禅,尊崇泰山神有关——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7),诏封为泰山神为“东岳天齐仁圣王”,祥符四年(1011)加封尊号为“东岳天齐仁圣帝”。
王进吩咐牌军做准备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你可今晚先去分付庙祝,教他来日早些开庙门,等我来烧炷头香,就要三牲献刘李王。这里的“刘李王”指的就是神灵谱系中东岳天齐仁圣帝下属的纠察官刘焕刘王爷、速报官李长兴李王爷,由此可见,《水浒传》提到的岳庙无疑就是东岳庙。
《水浒传》中提到这个东岳庙在酸枣门外,这到底是位于上图正北方向的内城的旧酸枣门(景龙门)还是外城的新酸枣门,待考。
细心读《水浒传》的读者都会发现,书中多次提到岳庙。书中第二回即写道:当下日晚未昏,王进先叫张牌入来,分付道:“你先吃了些晚饭,我使你一处去干事。”张牌道:“教头使小人那里去?”王进道:“我因前日病患,许下酸枣门外岳庙里香愿,明日早要去烧炷头香……且说两个牌军,买了福物煮熟。在庙等到巳牌,也不见来。李牌心焦,走回到家中寻时,见锁了门,两头无路。寻了半日,并无有人,看看待晚,岳庙里张牌疑忌,一直奔回家来。
书中第七回又写道:智深道:“教头今日缘何到此?”林冲答道:“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林冲听得使棒,看得入眼,着女使锦儿自和荆妇去庙里烧香,林冲就只此间相等,不想得遇师兄。”……林冲别了智深,急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抢到五岳楼看时,见了数个人,拏着弹弓、吹筒、粘竿,都立在栏干边。
岳庙,我们通常会认为是供奉岳飞的寺庙。但《水浒传》是以北宋末年为背景的,其时,岳飞还是个娃娃。我起初读至此,也以为是施耐庵或罗贯中不小心出的纰漏。直至读到最后一回才恍然,其第120回写道:只见戴宗起身道:“小弟已蒙圣恩,除授兖州都统制,今情愿纳下官诰,要去泰安州岳庙里陪堂,求都过了此生,实为万幸。”
这岳庙乃是指东岳庙,是祭祀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寺庙(也就是俗称的山神庙)。施耐庵或罗贯中都是熟知历史典籍的,对或许比较生疏的历史人物也许会搞错年代,但对岳飞如此知名的民族英雄,是绝不会搞错年代的。再则,早期的小说,写好之后,通常都是先在朋友圈内手抄传阅的,如果是弄错了,那么肯定会有人指出来的。
那为何说书中提到的都是东岳庙,而不是其他的五岳庙呢?那是因为东岳庙是五岳庙中从官方到民间最受到信奉的五岳庙、是香火最盛的。现北京的东岳庙即是在元朝时,张道陵的第38世孙张留孙被元成宗封为玄教大宗师后,深感当时全国各地都有祭祀东岳大帝的东岳庙,而大都却没有,于是便出资在齐化门外购置了土地兴建了东岳庙。现今的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地方都有东岳庙。
不愿意看到打过自己老祖宗的人被顶礼膜拜。
明朝灭亡后,当年岳飞拼死抵抗的金人后代又建立了清朝。清朝对待岳飞的态度就不如元、明时期那样洒脱,变得极为复杂。清廷一方面希望继续借岳飞来宣扬忠顺,感化汉人;
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这个打过自己老祖宗的人被顶礼膜拜。于是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下令将岳飞移出供奉了几百年的武庙,追封汉将关羽三代,在全国普建关帝庙,想借关羽之名,将汉人对岳飞的尊崇全部转移出去。
扩展资料
民国元年(1912年)11月20日,袁世凯甫一出任大总统,就发布“关岳合祀”命令,把岳飞重新请进了神庙,并下令民国海陆将领均需按时祭拜“武穆”,甚至详细规定了祭祀礼节及贡品用度。
但是随着北伐战争的打响,打倒军阀变成了举国口号,北洋军阀尊崇岳飞,自然岳飞也就被连累戴上了“宋代军阀”的帽子,并遭到革命力量的批判,很多地方岳飞庙尽毁。
北伐胜利后,国内矛盾缓和。国民政府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将岳飞与伏羲、神农、黄帝、孔子、孟子、关羽等十二位历代名人列为“先哲类神祀飨祭”,并列入法典,岳飞一下子就成为了“民族英雄”的化身。
此后,从抗战到新中国建立、直至改革开放前,岳飞在官方评价体系中也还先后经历过“华夏之魂”、“封建家奴”、“革命敌人、千古罪人”之类的形象变化,真可谓一波三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历史中的岳飞:宋代官方忌谈论清代被移出武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