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门,在瞿塘峡入口处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又名“瞿塘关”,在巍峨壮丽的白帝城下,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
杜甫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从白帝城向东,便进入长江三峡中最西面的瞿塘峡。它包括风箱峡和错开峡两段水峡,从白帝城到巫山县大溪镇(黛溪镇),全长约八公里,在三峡中最短,了最为雄伟险峻。“三峡束长江,欲令江流改。谁知破夔门,东流成大海”。陈毅同志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中写到的夔门,在瞿塘峡入口处。它“岸崖又壁立”(郭沫若诗),就象巍然屹立在江面上的巨大闸门,山岩上镌刻着“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因为奉节古称夔州,所以叫它夔门,瞿塘峡因此也有“夔峡”之称。长江劈此一门,浩荡东泻,正如我国唐代诗人杜甫在《长江》一诗中所描写的:“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咆哮的江流穿过迂回曲折的峡谷,闯过夔门,呼啸面去。
奉节被誉为“诗城”,是因为从唐代开始,很多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范成大、王十朋、陆游、杨慎、张问陶、郭沫若等在这里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同时奉节也出现了不少本地诗人,傅作楫、张伯翔等人的诗集到现在都让人津津乐道、广为流传。
奉节县因瞿塘峡地处川东门户,故又别称“夔门”,也称“诗城”。
奉节是一座历史悠久、军事地位显要、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古雅的文明古城。商周之际曾为鱼国,后称鱼邑,自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14年)正式置县,迄今已有2325年县治历史。历史上其县名先后为鱼复、永安、人复、奉节。据史料记载: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原信州为夔州,此为史用夔州名之始,其时奉节县名为人复。至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又改人复县为奉节县(取意诸葛亮奉公守节,忠贞不二,以勉励后人),此为史用奉节县名之始,治今白帝山下,被称为万户城,而后迁于鱼腹和老县城,历史上奉节县城所在地亦多有变更,先后为瀼西、白帝城复又瀼东。瀼西即今被三峡工程库区蓄水175米水位淹没的老县城。在此前后,尽管夔州所辖范围曾有所变迁,但其治所均在奉节,故奉节也就成了夔州的代称、别称,从古至今,民间口语一直沿用此称谓。
奉节,夔门雄峙,瞿塘幽深,环山皆秀,胜迹处处。墨客骚人至此,无不游目骋怀,“吐纳珠玉之声”。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孟郊、白居易、刘禹锡、李贺、苏轼、苏辙、王十朋、范成大、陆游、杨慎、沈庆、王士祯、张问陶等历代著名诗人,先后留下众多优美的诗章。特别是“诗圣”杜甫,在流寓奉节的两年多时间里,写诗430余首,占其全集的七分之二。刘禹锡在夔,于巴渝民歌的基础上开“竹枝词”新风。近代以来,也有不少文人高士及革命英杰留下佳作。奉节当今人士,亦多承风骚,作品不少。家喻户晓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的就是奉节。故奉节有“诗城”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