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生活在草原的民族基本都是游牧民族,他们以放养牛羊为生,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就需要带着牛群羊群去找新鲜的草吃,但是牛群和羊群战斗力是很强的!吃一段时间这快地方就会没有鲜草,可能它们饿极了会把草根都抛出来吃,这样草没了跟明年就没办法生长,也就预示着明年没有吃的了。所以游牧民族就要阻止这种情况发生,及时换一个地方寻找新鲜的草原,不让牛羊群饿肚子,也不能让牛羊自断后路,把草根吃光。所以草原上的民族都住站房或者帐房,方便拆卸方便组装,有情况随时撤走
现在看来,牧民对陌生人的热情款待,好客的目的性非常强,总体来说就是这样几类情况:
一类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因为大家都是放牧,谁都会有这样的时候;二类是获取外面的资讯,了解自己周边的情况,外面发生哪些事情;三类是可以让陌生人帮助给下一个目的地的人捎信等,作为信使来用;四类就是判断陌生人的目的,是好人还是坏人,主要是预防偷猎者;最后这个可能就是地广人稀,遇到个人很稀罕,想要聊天说话。
如果同草原牧民来往多了以后,你就会发现他们的热情好客,并非如某些领队编的那样:草原上地广人稀,见个人很稀罕,所以留宿款待,其实真正原因还是游牧生活导致的,目的是互相帮助,这层意思一般的游客不明白。
看过射雕英雄传的小伙伴都知道,成吉思汗军队曾收留过郭靖和他的妈妈李萍,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估计李萍和郭靖已经冻死在大漠上了,说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帮助人是从骨子里的,不是那种功利的行为,其实在天龙八部中也有这样的桥段,就是乔峰带着阿紫找救命药材的时候,遇到了蜿蜒阿骨打,也是被热情款待和留宿,充分说明游牧民族对于单身或者需要帮助的人非常热心,他们不仅救了李萍,还送给了他们几只羊,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生活,并不是简单地送给他们食物,又充分说明他们非常懂得帮助的分寸,就是我们提倡的“救急不救穷”,如果你勤奋,那么你自然能生活的很好,如果你是个懒人,把赠予的羊吃掉了,那么就会继续挨饿,甚至饿死,这是游牧民族的精髓,他们喜欢与勇敢和勤劳的人交朋友。
虽然这些都是小说中的故事,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到草原旅游,有经验的小伙伴都会到草原腹地,寻找纯正的蒙古包,这里一般都是牧民的家,他们会拿出最好的肉和奶制品招待客人,尤其是在阿拉善盟的老人湖景区,那里的几户土尔扈特人,如果你能在清晨找到他们的驻地,一顿丰盛的早餐是少不了的,而且不会收你的钱,不过由于地广人稀,能够找到的游客非常少,而且只能通过徒步过去,人们也只是想想而已,很少有游客为此付诸行动。
我们知道,游牧民族在草原上放牧,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迁徙,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并且很多牧民在放牧的时候,也不是每天都要赶回驻地,也会有就近休息的时候,再有就是有时候会受到野生动物的惊吓或者遇到刮风下雨天气,牲畜会跑的无影无踪,有时甚至走的四下分散,所以牧民要根据它们的蹄印去把它们找回来,这也是游客非常奇怪的地方,他们居然能够认出自己牲畜的蹄印,总能根据这些找回自己的牲畜,但是有时候就会走出很远,当天根本赶不回自己的驻地,有时甚至要在外面连续找几天,此时的生活就只能在中途,遇到蒙古包就要进去求助,大家也心照不宣地拿出食物,并为之提供住宿休息的地方,其实是一种约定成俗的习惯,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因此还有一句俗语“谁也不会背着毡房去放牧”,意思就是大家都有出门在外的时候,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过去由于草原上地广人稀,通讯没有现在这样方便,可能有人不信,即使是现在,草原上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网络信号,有的地方牧民打电话前,还要寻找一个制高点才行,有时候要走出很远,我们曾在锡林浩特阿巴嘎旗靠近外蒙的边境,就遇到过这样的牧民朋友,我们已经成为了好朋友,他每次想要跟我们微信联系或者打电话,都要跑到很远的敖包山上去才可以,草原上的网络信号还是非常差的,旅游景区都好一些,但是进入草原腹地,走进真正牧民的家,通常连电也是自己家的风力发电机,是没有保障的,这才是真正的游牧生活,非常真实,我有一个平时失眠的朋友,跟我来到草原上牧民的家里,由于生活单调乏味,几天后他居然治好了自己的失眠症,夜晚草原上连一丝光亮都没有,全部的黑暗,让他只有睡觉一件事情可干,据说前几天每天晚上看星空,后来看腻了就回去睡觉,治疗失眠效果很好的。
这样的地方,资讯肯定是不发达的,所以牧民见到生人,便会留下来攀谈,其实他们更重要的是想知道外面的资讯,你沿途经过的人有没有他认识的朋友,同时他也想知道你来这里的目的,他们通过几句话就能知道你的真实目的,从你的路线和下一个目的地,以及路过的地方,他们就能判断出你是否是偷猎者,好人还是坏人,这一点也是非常神奇的,我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就曾被一个牧民跟踪了很久,就是我在一次跟同伴聊天,说到要去“打鸟”,摄影把用长焦拍摄候鸟称之为“打鸟”,他误以为我是偷猎者,便跟踪了我好久,直到见我们一直用一个长焦相机对着鸟,过来看过确认没有危险才离开我们的。
当然,如果可能,你的下一个目标会路过他的朋友驻地,他也会让你给他们带去消息,在草原上有一个说法非常好玩,是关于拜年的话题,我们平时拜年,一般大年过后的前几天就要集中给长辈拜年,一旦过了初五,一般再去,长辈就认为没有意义了,最多也就是过了正月十五,以后就不会再提过年的事了,但是草原上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青草没驴眼,拜年也不晚”,可以想象,青草长到没驴眼那么高,应该至少是6、7月份了,所以到这个时候还可以拜年,其实就是说大家见一次面是非常难得,有时需要半年之久,这就是过去游牧民族的特点。
其实最后这条是靠不住的,可能很多人以为牧民在草原上放牧很清闲,其实是不了解这个工作,他们是非常忙的,每天的工作量也是非常大的,不说其它,就是每天给几百上千只牛羊弄水喝就是一个大的问题,况且还要定期给他们喂食畜牧盐和起牛羊圈的粪,凉干了用来做烧柴使用,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
草原牧民留宿陌生过客,并不是为了跟他们喝酒和聊天,其目的非常明确,其实是游牧生活和草原环境决定的,只是养成了习惯而已,所以才会被人误解为见到陌生人稀罕,不信的小伙伴,可以在秋季来内蒙古草原找一个地道的牧民,询问一下。
游客在内蒙古草原上总能看到洁白的蒙古包,它们与草原一起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有人说蒙古包是草原上最没有违和感的建筑,放到哪里都有浑然天成的感觉,其实牧民在蒙古包选址的问题上还有非常严格的讲究,除了春夏秋冬位置不同、高矮也会根据季节做出调整,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标准,一般的游客听后会非常奇怪,表示不理解。
内蒙古草原之美
01在多石的地方搭毡房
我们都知道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在草原上过着游牧的生活,有时候几年还会进行一次大范围的迁徙,四季也要进行小范围切换驻地,主要取决于四季牧场的地点,总的原则就是寻找水草丰美的地方,但是在搭建蒙古包时,牧民还是有很多讲究的,具体选址的原则可以通过一句蒙古谚语来说明,就是“在多石的地方搭毡房”,一般的游客可能会觉得这很不合理,也非常不理解,其实这里面蕴含着游牧文化的智慧在里面,每个选择都以顺应自然环境和降低生态破坏为第一目标。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
蒙古包是如何顺应自然环境的:
真正的蒙古包会随着季节变幻,不光位置会搬迁、高低也会作出调整、连毡房的顶子坡度也需要做出调整,不仔细观察的游客根本看不出来,春、秋两季草原上风比较大,蒙古包要降低高度来减小对风的阻力;夏天雨水多,温度高,蒙古包不仅要调高降温,还要把顶部作陡,防止漏水;冬季当然要搭在向阳避风的地方,充分利用阳光的温度,减轻人工取暖工作量,节省天然燃料牛粪;
无污染的生态燃料-牛粪
蒙古包冬季通过加毡可以保温,夏季把毡子折叠起来让它成为凉亭,尤其是盛夏时节,还可以打开顶部,夜晚数着星星睡觉。
在多石的地方搭毡房:草原生态观在此显现
按照我们游客的常规思维,建房子不是都要寻找平整的土地,为什么要在多石的地方?其实这里正是体现游牧民族生态观的地方,他们为了减少对草原的破坏,因为搭建蒙古包,毕竟会对附近的牧草造成破坏,而多石的地方,一个是牧草少,在这里搭建可以把对生态的破坏降到最低,另一个是遇到雨季的时候道路不会变得太泥泞,利于出行。
生态好的地方放牧
多石的地方搭建蒙古包
有人开玩笑说:草原上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曾经搭建过蒙古包,但是由于他们的精心呵护,游牧到其它地方后这里的生态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恢复如初,不会留下一丝居住过的痕迹。
草原上牧民回家的路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牧民的选择总是让自己不舒服,他们不让自己住最舒服的位置,也不去清澈的湖水中洗澡,其实这一切都是从圣主成吉思汗的要求开始,他们从那时就开始注重生态的保护,不允许牧民到湖泊中洗澡,更不要说往湖水中丢弃垃圾了(江南水乡那种吃喝拉撒一条河的情况草原上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蒙古马的生活
从那时开始,他们的驻地都离水源有一定的距离,每天用牛拉着勒勒车去湖边取水,现在也是如此,即使再辛苦也不就近居住,冒着污染水源的风险。日常生活中,一旦见到游客对草原做出不文明的行为,无论是破坏草原还是污染水源,草原上的牧民会对这样的游客表现得非常不友好,所以说游牧民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发自内心的,是骨子里的东西,是血液中流淌着的,不需要任何的宣传和口号,他们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生来就该知道。
把破坏降到最低
02在有狼的地方牧羊
说到算账,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古代的晋商最精明,最会算账,现在的温州人也是如此,不过要说算大账、总账,“平衡点”一直以为草原牧民才是最精明的账房先生,他们能把贫瘠的草原资源利用得如此完美,严格遵守十一律(草原被破坏十分之一后,就要搬走,让草原自己恢复),不辞劳苦地游牧,看似辛苦自己,其实是让自己在这个完整的生态环境中得以生存,“焚林而居,涸辙而鱼”的行为,他们是不会做的,草原生态到今天还能供我们游玩,主要的功臣就是游牧民族的草原生态观。
久违的草原狼
牧民在放牧方面,同样充满智慧,他们知道牛羊种群庞大后,自然会生病,但是他们不会人工去筛选,也不会去喂药,而是寻找有草原狼的地方去放牧,因为他们知道野生动物对气味的辨别能力远超我们人类,尤其是草原狼,它们能快速发现羊群中老、弱、病、残的羊,其实狼就是通过羊的气味分辨出来的(老弱病残的羊气味不一样),当然它们不是主动为牧民做好事,而是这样的羊抓起来更加容易一些,而且反抗也不会特激烈,就不会造成对自己的伤害,如果遇到一只身体强壮的头羊,被羊角顶一下也够它们受的,所以狼群是牧民净化羊群的工具,免费帮助牧民把羊群净化。
聪明的草原狼懂得量力而行
在过去,他们根本不需要给羊群喂药,所以自己吃的羊肉都是安全的,不像现在的养殖业,为了预防牲畜生病,都要喂一些含有激素类的药物,这个账才算得精,一般人是算不过来的,因为人类的健康才是无价的,能够在没有失去健康前就能想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是很多。
狼的存在让动物活力增强
牛羊过分悠闲也不好
“在有狼的地方牧羊”也是蒙古谚语,狼被称为自然界的清道夫,在这里狼其实即是草原的清道夫,也是牧民羊群的清道夫,只是牧民主动找上了它们而已,牧民还有一个观点,其实就是跟野生动物和谐共处,他们每年会给南来北往的候鸟们投食,希望它们能留在这里,这些候鸟其实也是草原牧草的播种机,可以帮助这里牧草进行改良,同时也可以把这里的病虫害吃掉,从这些结果来看,牧民是从来不做亏本生意的,似乎每一件事情都对他们的后代有足够的好处,让我们感觉到保护生态才是游牧文明的核心,所以在草原上遇到有人打鸟,牧民是会毫不客气制止的。
狼群出没
03蒙古包是草原上最没有违和感的建筑
不管你同意与否,在草原上见到蒙古包,总会有一种,它就是属于草原的一部分,而我们在草原上见到的其它建筑,无论是砖混的建筑,也不管它怎么涂抹颜色,如何做造型,都显得与草原格格不入,现在草原上有非常多的电线杆,还有那些铁丝围栏,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游客的存在而搭建,有些是为了防止游客进入而设,总之不文明旅游消失了,这些也就不需要了,生态旅游其实也是不需要这些的,游客到草原上就是要体验草原上的游牧生活,才不失草原旅游的本色。
草原蒙古包应该是这样的
硬化的路面和建筑就不属于草原
我们不是经常讲“入乡随俗”吗?草原牧民的习俗就是这样的,为什么要去迎合那些(叶公好龙)“叶公”呢?对于一个真正喜爱草原的游客来说,任何有违草原生态的装置都是多余的,没有水泥蒙古包和砖混的空调房,去掉了铁丝围栏和电线杆的草原,那时的草原上只有五畜(马、牛、骆驼、羊)和蒙古包以及牧民在草原上成为点缀,这样的草原画面谁不期待?
草原上真正的蒙古包非常少见了
牧民的聪明之处就在于,等到他们搬到下一个驻地去的时候,这里只需一场雨,生态就能恢复到原状,他们能把对生态的破坏降到了最低,这一点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呢?欢迎留言讨论,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