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天下第一门神的则是唐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秦叔宝、尉迟恭虽然是唐代人,但现存最早记载两人成为门神的文献为元明间《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之《门神二将军》及《道藏》本《搜神记》之《门神》:“按传唐太宗不豫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号呼,六院三宫夜无宁刻。太宗惧,以告群臣。叔宝奏曰:“臣平生杀人如摧枯,积尸加聚蚁,何惧小鬼乎!愿同敬德戎装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无警。
太宗嘉之,谓二人守夜无眠,因命画工图二人之像,全装怒髪,一如平时,悬于宫掖之左右门,邪祟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云。”该故事又被写进了《西游记》,故而流传更广。《西游记》中还说:“后门不安,该着魏征护卫。”于是魏征也成了门神,魏征的门神画像中往往有“镇宅”、“福神”的字样,故称“福神魏征”。
扩展资料:
从此民间就仿效起来,秦叔宝、尉迟恭也就成为“门神”了。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今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此外,亦有的门画绘戏曲故事、武财神和鸡猫等动物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重拾记忆中的门神,不仅只有秦叔宝和尉迟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门神的起源与演化
白城市通榆县总刮风不下雨的原因可能是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造成的。
首先,通榆县地处吉林省西北部,位于长白山脉东麓,地势高峻,海拔较高。这种地形条件会使得气流在山峰上升时受到阻碍,形成风口,风速增大。因此,通榆县经常刮风,而在风口处的空气相对干燥,容易造成干旱。
其次,通榆县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季和秋季是过渡季节,降水较少。因此,即使在夏季,通榆县也不一定会经常下雨。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缓解干旱问题:
1.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3.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促进生态建设,提高土地保持能力。
4.积极发展旱作物种植,提高干旱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通榆县总刮风不下雨的原因可能是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造成的。为了缓解干旱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农业,促进生态建设和提高干旱适应能力。
影响水稻种植最主要的区位因素就是热量和水.
东北平原是我国湿润地区,所以水这方面就不用说了.最大的限制因素是热量,东北平原位于我国温带季风区的最北端,温度较低,热量不足,所以水稻的种植比重一直都较低.
但最近这几年,随着温室效益的加剧,气温在逐年上升中,这是主要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科学技术的成长,例如"温室培养"\"温室大棚"等的出现,使我国水稻可种植区域不断地向北递进,因此不适宜种植水稻的东北平原也逐渐成为水稻的主要生产区.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约1.2米,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水稻所结稻粒去壳后称大米或米。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稻秆也有很多用处。水稻属于禾本科稻属,是一个极其古老的作物。据考古发现,水稻在我国的种植历史至少有7000年左右。世界上的栽培稻有2个种即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其中亚洲栽培稻种植面积大,遍布全球各稻区,所以称之为普通栽培稻。大量事实证明,我国南方至少是普通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
水稻经长期进化和不同生态条件的再塑造便发生了分化,我国学者丁颖(1957)根据对中国栽培稻(属亚洲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和有关古籍的研究认定,中国栽培稻可分成籼、粳两个亚种,并根据品种的温光反应,需水量及胚乳淀粉特性等在籼、粳亚种下又分为早、晚,水、陆,粘(非糯)、糯等不同类型。所以严格地说,把籼、粳和糯稻并列在分类上是不确切的,实际上籼、粳亚种都有粘与糯之分,如下所示:糯性——长粒糯(小糯)籼稻非糯性——釉稻稻谷糯性——团粒糯(大糯)粳稻非糯性——粳稻籼稻的性状比较接近于其祖先野生稻,所以有学者认为籼稻未基本型,粳稻未变异型。籼稻适宜于在低纬度、低海拔湿热地区种植.
东北平原处于中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7月均温21~26℃,1月-24~-9℃。10℃以上活动积温2200~3600℃,由南向北递减。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的85~90%集中于暖季(5~10月),雨量的高峰在7、8、9三个月。年降水变率不大,为20%左右。干燥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一般北方作物都可得到较好生长,辽河平原南部还可栽培棉花和冬小麦,仅松嫩平原北部高粱生长困难。春季低温和秋季霜冻现象频繁。江河两岸和洼地,汛期常有洪涝灾害。粮食基地
松嫩平原是东北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耕地面积大(1130万公顷)占东北区耕地总面积的半数以上,农村人口人均耕地0.45公顷,耕地中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约占83%,土壤自然肥力高。中温带半湿润气候适宜于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和中、早熟的喜温作物生长。作物以玉米为主,产量占东北区玉米总产量的64%左右,其次为水稻、小麦和大豆,产量分别占东北区水稻、小麦和大豆总产量的23%、25%和32%。松嫩平原也是甜菜、奶类的生产区,产量分别占东北区的64%、58%。可见松嫩平原是东北区的农业重要基地,在全国也具有重要地位。
松嫩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一般在120~250m。黄土状物质构成的台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切割,地表略有起伏。哈尔滨、齐齐哈尔和白城间的三角形以内地区,仍在沉降中,构成了向心水系。由于排水不畅,地面有不同程度的沼泽化。
平原边缘由于隆起,形成一系列台地。东部山前台地,地表微波状起伏,海拔240~300m。台地表面上部为黄土状亚粘土物质,下部为沙砾层。这里年降水量500-700mm,地带性植被是森林草原,是著名的黑土带,开发历史较久,是重要的商品粮、经济作物产区,具有农业综合发展的条件。但这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部分地区涝害严重。哈尔滨、长春等大城市水与大气污染,以及松花江污染是国土整治的重点。应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对松花江及其支流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水利建设,抗洪排涝。
松嫩冲积湖积平原,经风力侵蚀与堆积作用,形成了浅岗地与封闭的浅碟形凹平地交错的地表形态。虽有松嫩水系流过,但支流甚少,地表水多汇集于众多的凹平地内,形成碱水泡沼。实际上,它具有内陆型平原性质。湿地、沼泽、湖泡众多,河曲发达是地貌上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