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生日要供斋(为什么生日要供斋神)

黑龙江旅游网4320

为什么现在不过下元节

为什么生日要供斋(为什么生日要供斋神)

为什么现在不过下元节,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都知道中元节,却很少人知道下元节,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的,那下面我分享一篇关于为什么现在不过下元节的相关内容。

为什么现在不过下元节1

下元节就是指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的宗教节日,目的是为了祭祀神灵和先祖,民国时期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合并,此后民间不在过下元节,只过正月十五上元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了。

下元节是什么

下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下元节的起源来历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上元九炁赐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下元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下元节的民俗活动

修斋设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修斋的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略有三种,一设供斋。即设坛供斋蘸神,借以求福免灾。

享祭祖先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祖先崇拜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

祈愿神灵

从祭祀内容与对象的演变来看,下元节又溶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禳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插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莆仙民间

每逢农历十月十五,莆仙民间许多人家会在房前空地上排案供食品,烧香贡银,并让小孩子用烧着的香枝均匀地插成一片小方块,叫“布田”。这种习俗据说是祭“亡灵”,俗称“普孤”,就是普渡孤魂。

为什么现在不过下元节2

下元节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也被称为“下元日”。下元节的由来与道教有关。道教奉祀天、地、水三神,称为三官,即天官、地官和水官;又称三元,即上元、中元和下元。这三官的诞辰分别是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于是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是为道教节日。

按道家的说法,天官于正月十五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称天官赐福;地官于七月十五来人间释放幽冥业满之灵,称地官赦罪;水官于十月十五来人间为人消灾减厄、解救危难,称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来人间解厄的日子。

下元节是纪念水官的日子,水官就是治水的“夏禹”,这一天是“夏禹”的诞辰日,会举行祭拜禹的祭祀活动。并举行祭拜水官、祖先、祈福等祭祀活动。

《中华风俗志》中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十月十五也是祭拜祖先的日子,在祭拜中要焚“金银包”,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祭拜祖先后在祭拜下元水官,以祈求水官消解困厄,在祭拜时要在正厅挂灯笼。

为什么现在不过下元节3

下元节起源于道教,而它被遗忘的原因恰恰也是源于道教在中国的衰落。同源而起的元宵节的兴盛,有着传统文化美好精神的支撑,背后除却道教文化、更有儒家文化的支撑。中元节在佛教、道教、儒家几种文化的联合加持下,这个以“孝”为精神基础的“鬼节”也是民众颇为重视的节日,与之相反,下元节,只有道教文化支撑,随着道教文化在中国发展的衰退,慢慢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下元节的独特的民俗活动

修斋设醮:修斋是与道众进行供斋的集合,与佛教的供僧仪轨类似;设醮是结坛向神进行祈福、忏悔、除灾去厄,超度逝者的仪式,在古代这种结坛还会按国家、君臣、百姓进行分类。但在祭祀前都不饮酒食荤,还得沐浴更衣,以求自己内外清净不染尘垢,以示自己的虔诚与尊敬。

道家之祖,老子

祭祀祖先:如今在大城市已经看到这种民间的习俗了,但在沿海或其他一些城镇还是可见这种祭祖的习俗。于宗祠集会,大家由族里长者或德高望重之人的带领下,集体祈求所有先辈的庇护,保佑宗族子孙能不受灾祸,能平安成长、传承。古时候,国有宗庙,族有家祠,当天全国各地都会如此,并且还要专门设宴,或是举行迎神等习俗。

下元节的独特饮食食俗

米果

下元节,也是五谷主的生日,俗称“五谷主生”(也称“五谷母生”)。潮汕地区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五谷主偶像”和一些象征农具、五谷的'“尖担”、“粟穗”等食品。

“五谷主偶像”是用米粉加开水搓捏,做成像古代人那样头盘发髻,有眉目嘴鼻和耳朵,身缀以豆、麦的人形状,除了个别做技艺较高,有包以少量的馅料外,一般是没有包馅料的。

“尖担”状的米果也是用米粉加开水揉搓成皮的,不过要将皮捏成圆饼形,且要包上适量的馅料,再将圆饼形的?皮对折成为半圆形,并在其边缘抹上水,用手指将半圆的边缘捏紧,使其粘贴后,才可在中间处捏下去,捏成像“尖担”一样的形状。

“粟穗”状既可用米粉加开水,并配以煮八九成熟的黄豆,或花生米、乌豆及盐等佐料,搓捏成柔块,再做成谷穗状;也可用?皮料直接搓捏成像谷穗般的形状,再在其上面缀以煮熟的上述豆类。这些与其它年节所做的不同,均不用印模,而是用手捏制而成。

麻腐包子

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戏之俗。

吃麻腐包子,据说这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下元节这天,各家再忙都要抽时间点麻腐。

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将麻籽碾细,用水搅拌成糊状,以箩过滤去皮,掺上黄米煎熬成稠糊状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萝卜或洋芋、葫芦为馅,蒸成麻腐包子或饺子,这种素食包子具有油香细软的自然口味。

下元节如今不大兴盛,主要是由于道教的没落。

在以前的朝代,有时候该宗教比较流行时,活动就很隆重。旧时人们又尊是日为“水官生日”。盖因常州属江南水乡,农村多种水稻,副业捕鱼捉虾、驶舟航船等等皆与“水”有深厚的缘分。

所以农家对“水官生日”特别重视,多于此日“斋三官”(祭祀天官、地官、水官),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现代交通便利了,很多地区都不大重视这个了,只有乡下还能看到相关习俗。

到了临近该节日时,北方的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类似豆沙包子,十分美味,且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道家需要修斋设醮,坛供斋蘸神,借以求福免灾。普通老百姓也会在家祭祖,追思已故先人。

节日别称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在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古老的“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诞”“下元水官节”。

关于下元节的记载:《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

缅甸北部没人管的原因主要有政治因素、民族问题、经济问题、国际因素等等。

1、政治因素

缅甸的政治环境非常复杂,由于历史原因,该国长期处于军政府的统治下。直到2010年,缅甸才实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并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缅甸政治仍然不够稳定,各种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仍然存在。政治动荡的局面对缅甸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民族问题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包括缅族、克伦族、掸族、少数民族等多个民族。在这些民族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民族矛盾和冲突,主要是由于资源分配不公和文化差异引起的。

特别是在缅甸北部,克钦邦、克伦邦、掸邦等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相对落后,加上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不力,导致了长期以来的冲突和战乱。这些地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使得北部地区的局势更加混乱。

3、经济问题

缅甸的经济相对较弱,贫富差距较大,很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落后。这些经济问题也是缅甸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

缅甸政府在改革开放后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但是由于政治和民族问题的影响,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同时,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缅甸北部等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滞后,民生问题也较为突出。

4、国际因素

缅甸位于东南亚地区,与中国、印度、泰国等国家接壤,这也使得国际因素对缅甸的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缅甸历史上一直处于各个国家的影响和干涉之下,如英国、美国、苏联等国家都曾在缅甸进行过干涉。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下,美国、欧盟等国家也对缅甸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制裁措施,加剧了缅甸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

缅甸的文化:

缅甸文化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缅甸各民族的文字、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以及风俗习惯等都留下佛教文化的烙印。近现代以来,缅甸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缅甸音乐受到中国和印度的双重影响。缅甸北部民族与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在各方面都比较接近,艺术方面也有相通之处。缅甸中南部则受印度文化的影响较深。缅甸的古典戏剧、舞蹈大都与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有关。缅甸古典音乐中的调式也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如喜庆,悲哀、婚礼、葬礼等均应采用不同的调式。

缅甸是个信仰自由的国家,不同宗教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每年都有许多各种宗教的仪式、节日。信仰佛教人数最多,缅甸佛教是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教),与中国的佛教(大众部,俗称大乘教)是同一宗教,不同教派。

85%以上的缅甸人信仰佛教,且十分虔诚,每天早晚均要念经一次,每逢缅历初一、十五或斋戒日都要到寺庙朝拜、布施钱财、物品。遇有红白喜事或做生日等,也常请僧侣到家供斋或到寺庙布施。

佛教传入缅甸已有上千年历史,宗教思想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缅甸人民根深蒂固的思想体系。另外,还有约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缅甸为佛教国家,视佛塔、寺庙为圣地,上至国家元首、外国贵宾,下至平民百姓,进入佛寺一律赤脚,否则将被视为对佛教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