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越王勾践剑为何在楚墓中出士
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座楚国贵族墓中出土,全长55.6厘米,越玉勾践剑虽然已深埋地下2300多年,但至今仍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曾试之以纸,二十余层一划而破。足证《战国策,赵策》所记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医”决非向壁杜撰,《越绝书·宝剑篇》曾记有名剑鉴赏家薛烛对越王勾践的“纯钩”宝剑评论说:“手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瓤,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溢于塘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职冰释。……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好犹不能得一物”。而《庄子·刻意篇》则云:吴越之剑“押而藏之,不敢用也,主之至也”,其声价之重自不待言。
据复旦大学等有关专家进行科学测定,越王勾践剑的主要的成份是青铜和锡,还含有少量的铅、铁、镍和硫等,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在精密磨床生产的产品相媲美,充公显示了当时越国铸剑工匠的高超的技艺。1973年6月在日本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时,这把宝剑和东汉的银楼玉衣都是其中的精品,郭沫若先生在展出前,专为勾践剑和银楼玉衣题诗一首,诗云:“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安错金,银搂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并指出“剑铭自作,实赖民工;衣被王躯,裁成对革。创浩历中者。并北英雄帝干。乃是人民工匠当时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曾在祝辞中说:“在这次出土文物展会里还特别展出了与楚有关系的古城发掘出越王勾践的剑。对中国政府这种特殊的照顾和好意,我表示衷心地敬意越王勾践剑的展出,轰动了日本科技界和考古学界,许多学者对我国古代精湛的铸剑工艺盛赞不已,叹为观止,1984年12月越王勾践剑又和刚在江陵出上不久的吴王夫差矛赴香港展出,被香港各界人士誊为“稀世珍宝”,是我国古代兵器中的“双壁”。
然而,当时的越国领土地处今浙江一隅,越王勾践的宝剑为什么会在远隔千里之外的江陵墓中出土呢?香港考古学家吕荣芳先生根据该楚墓中一起出土的竹简研究,认为墓主人滑即邵滑,也即淖滑,邵滑是楚怀王时的大贵族,吕先生进一步从《史记·甘茂列传》和《韩非子·内储说下》所载史料剖析,认为楚怀曾派邵
滑到越,离问越国内部矛盾,诱使越国内乱,而楚怀王乘乱之机而亡越。邵滑是灭越的大功臣:楚怀王把从越国掠夺回来的越王勾践剑作为战利品赏赐给了邵滑,邵滑死后,将这把弛名天下的宝剑殉葬,以显赫他生前的功绩,这是有可能的(见《厦门大学学报》1977年第4期),中山大学古文研究室同志通过对该墓出士竹简的整理研究,也主张墓主人是邵固,越王勾践剑是从越国缴获的战利品。(见《中山大学学报》1977年第2期)。
陈振裕先生从这座楚墓出土的竹简,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与其他墓葬的同类器物分析比较,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墓主邵固并非邵滑,墓主邵固应是生活在楚威王或早些时候,而史书记载中的邵滑主要政治与外义活动都在楚怀王后期,邵固与邵滑是生活于不同时期的两个人。墓主邵固生前的社会地位只相当于大夫这一等级;而史书记载中的邵滑在楚怀王十五年以前就是楚国的一位老练的外交家,在“齐破燕”后,曾担任了联赵魏伐齐的重要使命;尔后又被派到越国,为越王所用。五年后,由于邵滑在越国搞离间活动,遂使越国内乱,楚国便趁机出兵灭掉越国,邵滑是灭越的大功臣。根据史书和竹简所记,楚越之间的关系在楚威王之前是很密切的,楚昭王曾娶越王勾践之女为妃,而勾践将他珍贵的青铜宝剑作为嫁女之器而流入楚国,这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墓主邵固是以悼为氏的楚国王族,从他祭把先王、先君推测,他是楚悼王之曾孙,竹简中还记他常“出入侍王”,说明他与楚王的关系非常密切。死时很年轻,楚王为了表彰他的忠心侍候而把名贵的越玉勾践剑剔葬邵固墓中,也是很有可能的(陈文见《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
方壮酞先生则认为越王勾践剑何以会流落到楚国来,这是和楚国灭越问题分不开的。因此,江陵望山1号墓的上限必然在楚国灭越以后,它的下限必然在楚顷襄王徒都于陈之前。因为楚国灭越以前,越国正在强盛时期,勾践宝剑不可能流落在国外。据方先生研究,越王勾践剑也有“可能是越国王子奔楚国,客死郢都的随葬品”(见《江汉考古》1980年第1期)。除上述三种意见外,已故的著名考古学家夏鼎先生认为:春秋未年,晋联吴以抗楚,楚联图吴,互相报聘,故吴物人晋,而越器亦出土于楚都,勾践灭吴以后,越楚接壤,更有交流互赠之可能也(引自《文物天地》1986年第5期谭维四文章)。如此看来,越王勾践这把随身佩带的青铜宝剑,为什么会在远离越国的江
陵楚国墓葬中出土,还是一个未解之迷。
这些妙龄女子沦为失足女,走上歧途,有很多种原因。一是女子爱慕虚荣,想要走捷径,获取财富。二是女子学历低,没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三是女子三观不正,道德缺失,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四是社会阅历浅,轻易听信他人。五是被算计或者威胁,被迫走上这条道路。
一、女子爱慕虚荣,想要走捷径,获取财富
爱美是女生的天性,很多女生都想要穿名牌衣服,背名牌包包,每天画着精致的妆容,生活无忧,这是很多女性梦想中的生活。而有的女子因为爱慕虚荣,就想要走捷径来获取财富,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或者说是满足自己攀比的心理。于是在这样的心理影响下,有些女子就会误入歧途,走上这样的道路,最后越陷越深,无法回头。
二、女子学历低,没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女生在社会中很多时候都是处于弱势地位,因为女生力气小,比较适合于脑力方面的工作,而体力活当然就不合适了。所以就有很多学历低的女生,她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说是尽管找到了工作,但工资比较低,很难养活自己。而当女生消费需求比较大,花钱大手大脚,追求物质财富的时候,那么,这样的工作就不能满足她的消费需求,可能就会走上歧途。
所以有的女生很早辍学,因为学历低,文化水平不高,在工厂上班,工资水平就很难达到自己的预期。而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当这些女生想要高档化妆品,或者说是昂贵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堕落,想要赚快钱,满足自己高消费的需求。
三、女子三观不正,道德缺失,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沦为这样的境地,有一些女生是因为家庭缺失,导致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造成三观不正。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家长没有负起责任,没有好好的教导,导致孩子年纪轻轻就误入歧途,没有正确的是非观。从而道德缺失,哪怕是用这样的方法赚钱,她并没有觉得是丢脸的事情,这是因为没有人给她灌输正确的观念,教给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造成这些女生年纪很小就步入社会,但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走上了歧途。
四、社会阅历浅,轻易听信他人
刚刚步入社会,社会阅历比较浅,而这些女生如果轻易听信他人,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赚钱方式,并不用付出太多劳动,就能赚取如此多的钱财,这样对她们来说是好的选择,才会走上错误的道路。因为还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当有人在身边教唆时,这些女子很容易听信他人的话,从而导致自己误入歧途,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无法回头。
五:被算计或者威胁,被迫走上这条道路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女生都是自愿走上这条道路,也有的女生是因为遇人不淑,被人算计,或者说是被人威胁,而没有反抗能力,才走上了这样道路。尽管她们想要逃脱,想要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但却没有能力,或者说是已经没有勇气回头。毕竟这样的事情,一旦做了就没有回头路,有些事情并不是知错就能改正的,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知道原谅。所以也有一些女生开始并不是自愿的,她们被迫走上这样的道路,可在之后的时间里,慢慢习惯了不劳而获,习惯了这样的赚钱方式,甚至有人就会变得心甘情愿,开始自暴自弃,接受了这样的行为,慢慢的堕落,最终无法回头。
笔者寄语:
这些女生最终会沦落到如此境地,有的是因为女生想要不劳而获,爱慕虚荣,以这样的方式赚取钱财。有的是因为女生学历低,赚着工资满足不了自己的消费需求。有的是因为家庭原因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道德缺失,才走上错误的道路。有的是因为女生社会阅历浅,受到教唆,容易轻信他人,才误入歧途。也有的是因为女生被算计,被威胁,并不是心甘情愿走上这条道路,而在之后就习惯了不劳而获,接受了这样的方式。
总之,不管是何原因,告诫所有的女生,一定要靠自己的能力赚钱,不要想着不劳而获,不要爱慕虚荣,不要攀比,更不要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洪涝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自然条件中,大面积持续性高强度的降雨是发生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而日趋严重的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湖泊萎缩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等多种非气候因素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形成和发展。
造成我国洪涝灾害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是:①降雨分布不均匀,气候异常加剧;②主要江河中下游地势平缓,河道曲折,洪水排泄不畅;③水土流失和崩滑流活动剧烈;④河湖淤积严重,行洪蓄洪能力下降;⑤大江大河沿岸工程条件复杂,堤防隐患严重(张梁,1999)。
1.降水分布不均
我国降水的最大特点是时间和区域上分布的严重不均,这是导致洪涝和干旱频繁交替发生的根本原因。在时间上,年内降水集中于夏季,年际丰枯交替,形成多种尺度的周期性变化。在空间上,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东部特别是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雨量丰沛。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北纬35°以北(特别是西北地区)降水偏少,北纬30°~35°地区基本持平,北纬30°以南地区显著偏多。
这种降水特征是伴随着新生代的区域地壳运动和气候环境演化逐步形成的。第四纪以来,全球性降温使中低纬度地区的海陆热力差异加剧,形成大范围的东亚季风环流,并因青藏高原的急剧隆起而得到极大的加强,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更加炎热多雨,洪涝灾害频发。此外,受局部山地地形的控制,降水的时空分布更加不均。在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以及伏牛山、大别山、雪峰山、罗霄山和武夷山等地区,不但年降水量较高,且暴雨频繁而强烈。
2.地势低洼与区域性地面沉降
受区域性构造控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依次形成高原、高山→山地、高原→平原、丘陵三级台阶式的地貌格局。受此控制,我国主要江河上游地势陡峻,水流一泻千里,而到中游、下游地区,地势陡降,河道曲折迂回、河水流速骤减,大量泥沙淤积,行洪不畅,极易泛滥成灾。以长江为例,自宜昌向东进入中游后,河道的海拔标高由100m以上陡降至50m以下,由此至长江入海口长达1800km的河道平均坡降只有万分之二点八。特别是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地区,属于中新生代构造沉降盆地,从白垩纪开始沉降速率不断加大,第四纪以来一直处于构造沉降加速期。据研究,更新世的构造沉降速率约为0.065~0.129mm/a,全新世约1.19mm/a,现代约9.82mm/a。据此推算,江汉平原在1954~1998年间仅构造沉降就超过0.4m(张人权等,1998)。开采地下水等人类活动更加剧了地面的沉降量。
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构造沉降和超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更加强烈,以上海、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城市为中心的地面沉降已使地面高程降低几十厘米至2m以上(张业成,1999)。
上海是个地势低平的沿海城市。20世纪40年代以前,地面标高一般在4m以上,市区内几乎没有防汛设施,但几乎未发生严重洪涝灾害。自6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市区地面标高普遍降至3.5m以下,市中心地段只有2.6m左右,每逢大暴雨市区许多街道积水,民宅进水受害。1995年6月24~25日,全市普降1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造成市区200多条马路严重积水,25600多户居民住宅进水(刘毅,1999)。
3.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洪水灾害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暴雨洪水是激发水土流失和崩塌、滑坡、泥石流(崩滑流)的重要因素,反过来这些地质过程又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一方面,水土流失和崩滑流灾害严重破坏了森林植被及土地资源,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调蓄水分功能下降,从而增大了洪水的暴发强度和频次;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和崩滑流产生的泥沙物质造成河、湖、水库淤积,河床抬高,甚至高出两岸地面,使之成为地上“悬河”,从而加剧了洪水灾害(张业成,1999)。
例如,处于长江上游的四川省,20世纪50年代共发生水灾4次,70年代8次,80年代以来几乎年年都要发生水灾,并且出现了1981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水。中下游地区河床湖底逐年抬高,城陵矶—汉口段20年间平均淤高0.43m,洞庭湖等不断萎缩。因此,长江中下游的干流,除个别河段外,洪水水位在流量未增的情况下仍然逐年上涨。据洞庭湖城陵矶水文站的观测资料,1954年的最高水位为34.45m,最大流量44500m3/s。除这两次特大洪水外,期间还发生多次较大洪水,洪峰流量相近,均为29100~29800m3/s,最高水位在逐年上涨。
4.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湖泊对于蓄洪分洪和调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湖泊面积的大幅度萎缩,使其调蓄洪水的能力急剧下降。
据有关资料,194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总面积达25828km2,减少了一半以上。被称为“千湖之省”的湖北,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天然湖泊1066个,到80年代末仅存309个。1825年以前,洞庭湖为一个统一的大湖,面积达6270km2;此后,逐渐分解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到20世纪90年代湖泊总面积缩减至2150km2。鄱阳湖面积也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600km2缩小到现今的3860km2(张业成,1999)。
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是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泥沙淤积不但直接造成湖泊萎缩,而且也为人工围垦造田提供了基础。例如,洞庭湖平均每年接纳泥沙1.33×108m3,其中82%来自长江上游。
5.江河沿岸堤防工程脆弱
江河两岸的天然堤坝是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在平水期基本保持稳定状态,但在洪水期,稳定性较差的堤坝可能发生溃决,导致洪水灾害。具有潜在不稳定因素的堤坝常常位于隐伏岩溶发育的地段或土质结构疏松以及土洞、孔穴发育的河段。如江西省境内长江干堤长约160km,其中近80km地段为隐伏岩溶发育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有22km长的干堤曾发生过隐塌,是造成堤防溃决的重要隐患。土质结构和稳定性较差的岸坡也使堤防安全受到影响。如长江中游大多数地段的天然堤上部为粘性土,下部为砂性土,极易发生管涌等形式的渗透变形而被水流冲刷破坏。
综合上述,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虽然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式不一,但它们多与地质动力过程相关。气候是控制洪涝灾害的先决条件,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崩滑流活动与河湖淤积等因素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危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