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柴河(柴河是什么意思)

黑龙江旅游网4870

辽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河长为1340千米,流域面积21.9万千米,多年平均入海流量为650立方米/秒。辽河正源为老哈河,发源于河北省老图山的光头山,在苏家堡附近接纳西拉木伦河后称为西辽河。西辽河东流先后接纳敖来河与新开河两支流,在福德店附近与发源于吉林省辽原市哈达岭的东辽河相汇合后,始称辽河。辽河开始东南流,后转向西南流,沿途接纳招苏台河、清河、柴河、汛河、秀水河、养息牧河、柳河等支流后,在6间房子以下河道分为2股:东股叫外辽河,西股称双台子河。外辽河在三岔河汇入浑河、太子河后称为大辽河,最后在营口注入渤海。1958年大辽河在六间房子附近被人工堵截,浑河和太子河遂成为独立水系,而辽河干流则在盘山附近注入渤海。辽河干流及其支流的上游流经山区,比降较大,河槽深切,水流湍急。中游为黄土丘陵区,天然植被多遭破坏。加之流域多暴雨,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辽河下游为冲积平原,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西辽河干流流经黄土区和流沙区,森林植被缺乏,河谷宽平,比降不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汛期常发生洪涝灾害。辽河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枯悬殊,年内分配更不均匀,水量高度集中在汛期,其它时间经常断流。解放前西辽河流域曾是东北地区“十年九涝”的“南大荒”,解放后经较大规模治理,洪涝灾害大为减轻。辽河因水量变化大,且每年都有3个月的封冻期,内河航运不发达,只有小船可上溯至三江口。辽河流域曾是我国重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其中,下游地区集中分布着沈阳、抚顺、鞍山、本溪等大、中型工业城市,又是东北地区和辽宁省的重点商品粮基地,用水量很大,河流污染极其严重,需引起重视。

为什么叫柴河(柴河是什么意思)

1、铁岭龙首山位于铁岭城东二里。因它从东南奔驰而来,到了柴河岸边突然昂起,象巨龙的头,故名龙首山,是铁岭著名的风景区。每年五月,山岗上、山谷里开满色彩艳丽的蔷薇,醉人的花香随风飘荡。这里的春光美,秋景更为雅致。凉爽的秋风吹红了漫山枫叶,在层层密密的树丛中,游人不断。

2、铁岭是一座位于辽北地区古老的城市,龙首山是辽北地区文明的象征。龙首山位于铁岭市银州区内,是辽宁省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山势自北向南连绵起伏,最高处为转灯山,海拔156米。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山中植物生长繁茂,约有300多种。景区林木以松、枫、槐、杏、丁香等为主。岗峦相连,峡谷纵横,植被茂盛,花草相间,绿树苍翠,虫鸟时鸣。还有慈清寺、秀峰塔、魁星楼、四望阁、驻跸塔、周总理诗碑、洗心亭等30余处古今人文景观点缀其间。山下柴河蜿蜒,楼厦林立,虹桥飞架,车水马龙。真可谓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游人到此,无不流连忘返。

3、铁岭历史悠久,龙首山是铁岭古老而文明的象征。龙首山位于铁岭市区内,是辽北的游览胜地。它东临柴水,西望辽河,由龙首、龙尾诸峰相连组成,状若飞龙,起伏蜿蜒十余里,被称为铁岭的天然屏障,在龙首山上有许多古代建筑。

努尔哈赤始终没有忘记明朝是他最大的敌人。他在默默地准备着对明朝的战争。

努尔哈赤的准备是分三个方面进行的。

第一,修造兵器。《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记载:

议定欲伐木治攻具,恐为众所觉,乃以缮治诸贝勒马厩为名,遣七百人伐木,以备攻具。三月,庚申,朔。上传谕,将士治甲胄,修军器,预畜牧。其所伐备攻具之木,恐为明之通事或以事来见之,易泄,竟用为马厩。

修造攻城的器械,必须伐木。伐木又担心被明朝间谍发现,就发布谕旨,说明伐木是为了修建马厩。

第二,颁布兵书。努尔哈赤向统兵的贝勒诸臣颁布了训练兵法之书。《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记载,努尔哈赤说:

凡安居太平,贵于守正。用兵则以不劳己,不顿兵,智巧谋略为贵焉。若我众敌寡,我兵潜伏幽邃之地,毋令敌见,少遭兵诱之;诱之而来,是中吾计也;诱而不来,即详察其城堡远近,远则尽力追击,近则直薄其城,使壅集于门而掩击之。倘敌众我寡,勿遽近前,宜预退以待大军。俟大军既集,然后求敌所在,审机宜,决进退。此遇敌野战之法也。至于城郭,当视其地之可拔,则进攻之,否则勿攻。倘攻之不克而退,反损名矣!夫不劳兵力而克敌者,乃足称为智巧谋略之良将也。若劳兵力,虽胜何益?盖制敌行师之道,自居于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斯善之善者也。

努尔哈赤的兵法之书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十分实用。

第三,任命军官。《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记载,努尔哈赤对任命的军官说:

甲喇额真及本牛录额真,凡有委任职事,自度果能胜任,则受之;不能,则勿受。盖委任者之意,非止为一人。

如不胜任而强受之,则率百人者,百人之事败矣;率千人者,千人之事败矣。国家之事莫大于此。

我任命了你,你就应该掂量掂量自己是否胜任。不胜任赶快表态,不要耽误国家大事。

努尔哈赤经过精心准备,修造兵器,颁布兵法,任命军官,只等发兵攻打明朝的恰当时机了。

时机终于来了。

努尔哈赤御宝

这个时机就是后金国遭遇了特大的饥荒。本来后金国处于山岳地带,土地瘠薄,粮食稀少。虽然努尔哈赤采取了一些垦荒的措施,但是粮食问题始终困扰着后金国。明朝对此心中有数。据《山中闻见录》记载:明朝认为“两关地素沃饶,而建州高下不等,苦旱涝,薄收项。生齿日繁,计必垦南关以自给。我之制敌正在此。敌虽强而粮不继,势不得。”明朝意对后金国打粮食牌,而此时后金国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大灾荒。据朝鲜《光海君日记》记载“上年水灾,胡地尤甚,饥寒已极,老弱填壑,奴酋(努尔哈赤)令去觅食。”胡地指后金国。

后金国遭遇天灾,百姓觅食,饥寒已极,饿殍遍野,老弱填壑。

在这种情况下,被逼到悬崖边上的努尔哈赤决定铤而走险。天命三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率领两万步骑兵征讨明朝。此时,努尔哈赤发布了著名的“七大恨”告天书。与明宣战:

吾父、吾祖,于明帝边境,不折其草,不扰其土,而彼无故生衅于边外,杀吾父、祖,此一恨也。

虽杀我父、祖,吾仍欲修好,曾勒誓于碑曰:无论尼堪、女真,若越帝境,见之即杀,若见而不杀,殃及于不杀之人。如此誓言,明国背之,遣兵出边,护卫叶赫,此二恨也。

自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年明国人出边,入女真之地侵夺,我以誓言杀其出边之人,彼不顾前誓,责我擅杀,拘我往广宁叩谒之使者刚古里、方吉纳,系以铁索,挟令吾献十人于边上杀之,此三恨也。

遣兵出边,为叶赫防御,致使吾已聘之女转嫁蒙古,此四恨也。

将吾数代看守帝边居于柴河、齐拉、法纳哈三路之女真所种田谷,不容收获,遣兵逐之,此五恨也。

听取边外天谴之叶赫所言,备书恶言,遣人对吾施以种种侮辱,此六恨也。

哈达助叶赫,两次来兵侵吾,吾报之往征,天将哈达赐吾。而天赐之后,明帝又助哈达,挟令吾必送还原处,叶赫将吾所遗之哈达掳掠数次。夫天下各国互相征伐,天谴之人败而亡,天是之人胜而存,岂有使死于锋刃者更生。既得之俘获复还之理乎……先因呼伦部会兵侵吾,吾始兴兵,天谴呼伦而佑我。明国助天罪之叶赫,如逆天然,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妄为判断。此七恨也。

明国对吾欺凌羞辱甚多,实难忍受,故以此七大恨兴兵。祝毕拜天焚表。

第一恨是父、祖无故被杀之恨。这是努尔哈赤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对明朝的深仇大恨。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对明朝唯命是从,一直忠于明朝,但却无缘无故地被误杀。努尔哈赤对明朝的这种草菅人命的恶行,总是不能释怀。其实,这也是努尔哈赤对明朝民族压迫的一种反抗。

第三恨说的是“越境事件”。“越境事件”在《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记载甚详:

(天命元年)六月一日。是时,明沿边之民,每岁越境窃采我国参矿、树木、果蔬之属,扰害无已。上闻之曰:“昔与明立石碑,刑白马,誓告上天,原欲禁其扰乱。今明之边民数扰吾地,我即戮其潜越边界之人,岂为过乎?”命达尔汉侍卫扈尔汉,遇越边窃采之人辄杀之,约五十余人。

时明以李维翰巡抚广宁,上命纲古里、方吉纳二人往见。维翰执纲古里、方吉纳,并从者九人,械系之。遣使来告曰:“吾民出边,尔宜解还,何遽杀也?”上曰:“昔建石碑,其誓词有云:若越边之人,见而不杀,殃及不杀之人。

今何不顾前盟而强为之辞也?”使者不听,言为:首杀吾民者侍卫扈尔汉也。执以抵罪则已,否则自兹多事矣!”坚以此言相要挟,上不允,使者曰:“此事已上闻,乃不容隐者。汝国岂无有罪之人,何不执之边上,杀以示众,此事遂已。”上欲明释我国十一人还,即于狱中取所俘叶赫国十人,至明抚顺关杀之。明乃归纲古里、方吉纳等。

这就是涉及后金与明朝的“越境事件”。本来后金与明朝就越境窃采之事已经签订了条约,双方同意,如今后再有越境窃采之人,就处以死刑。根据这个条约,努尔哈赤处死了明朝越境窃采之人五十余人。这引起明廷的不满。明廷借故软禁了到明朝办理交涉的两位使者和从人九人。这引起努尔哈赤的愤慨。努尔哈赤怯于明朝的声威,不得不按照明朝边将的要求,杀掉了本来无罪的叶赫国俘虏十人,借以换回了被明朝软禁的十一人。努尔哈赤认为,这是明朝在以大欺小,是严重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殊堪痛恨!

七大恨中,有四条是与叶赫有关的,即第二恨、第四恨、第六恨和第七恨。

天命通宝钱

第二恨中说明廷“遣兵出边,护卫叶赫”,这说的是明朝派兵护卫叶赫之事。努尔哈赤先后灭掉了哈达、辉发、乌拉三部之后,叶赫深感势孤力单,就派人向明廷求救。明廷遣使威胁努尔哈赤道:“自今以后,勿侵叶赫。若从吾言,是推吾之爱而罢兵也;若不从吾言而侵之,势将及我矣。”并派游击马时楠、周大岐“率练习火器者千人,守卫叶赫二城”。明廷此举是对叶赫的支持,对努尔哈赤的威胁。

第四恨中说明廷“遣兵出边,为叶赫防御,致使吾已聘之女转嫁蒙古”,这就是著名的“叶赫老女事件”。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六月,叶赫贝勒布扬古将十九年前许婚给努尔哈赤的妹妹,又转嫁给蒙古,引起努尔哈赤的极大不满。叶赫老女是布寨之女、布扬古之妹。

古勒山大战后的第五年,海西女真四部共同遣使建州,愿以贝勒布扬古之妹嫁给努尔哈赤,以金台石之女嫁给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努尔哈赤遂杀牛宰羊,置酒盛血,与四部“歃血会誓”。但不久,纳林布禄即背盟违誓,将金台石之女嫁给喀尔喀部贝勒斋赛,又将布扬古之妹许给哈达贝勒孟格布禄。

这个布扬古之妹是个著名人物,就是漂亮的“老女”。这个“老女”,万历二十七年哈达亡后,又改许辉发贝勒拜音达里。万历十五年辉发亡后,又许给乌拉贝勒布占泰。万历四十一年乌拉亡,布扬古又将其嫁给蒙古喀尔喀部贝勒巴哈达尔汉之子莽古尔岱台吉。她被一再改嫁,但没有出门。她十五岁许聘,三十三岁仍未嫁出,成为“老女”。“老女”本来是天姿国色,然而红颜薄命,命运多舛,五次许聘,最后嫁给蒙古,一年而亡。“叶赫老女事件”成为努尔哈赤讨明的“七大恨”之一。可见此一事件对努尔哈赤刺激之大、污辱之深。

第六恨中说明廷支持叶赫“遣人对吾施以种种侮辱”,第七恨中说“明国助天罪之叶赫,如逆天然”,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明廷支持叶赫的极度不满,也表明了建州和叶赫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努尔哈赤认为,叶赫之所以如此猖狂,都是明朝支持的结果。

明朝边将官吏作威作福,对建州臣民备加羞辱。《满文老档》第六十四卷记载:

从前,在太平时期,诸申(建州)、尼堪(明朝)贸易来往,不仅尼堪官员们的妻子,就连小人的妻子也不准许诸申看到。藐视诸申的大人们,欺侮凌辱,用拳头打,不许站在门口。尼堪的小官们,无职的人到诸申地方时,随便地进入诸贝勒、诸大臣的家,同起同坐,敬设宴席款待。

明朝的小官也自视高人一等,不把建州的诸申当人看。

努尔哈赤愤怒地说道:“此兵吾非乐举也。首因七大恨,其余小恨不可殚述。凌迫已甚,用是兴师!”努尔哈赤在进攻明朝之前发布的“七大恨”告天书,是鼓动将士的动员令,是讨伐明朝的宣战书。从此,努尔哈赤揭开了对明朝战争的序幕。他的兵锋首先指向抚顺、清河。